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研究——以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生产辅助用房设计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olant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尤为突出,国家也愈来愈重视三农问题,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国现存的乡村类型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乡村为主,而现阶段国内对乡村建设的研究集中于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较高的古村落。我国喀斯特地区乡村整体发展较为落后,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质对村落的生活生产有着特殊的影响。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大量的文献基础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发现并论证了喀斯特农耕村落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及特殊的地质地貌双重因素的影响下,其村落生活生产质量出现的诸如人畜混居、水源污染、生产出行通达性低等问题。基于实地调研以及相应解决措施、案例的借鉴,提出了通过在村内设置集中式生产辅助用房的形式来提升现阶段喀斯特农耕村落的生产居住质量,从而交代了本研究性设计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在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进行试验性设计实践的方式,在对现状的具体分析及相关案例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了从前期任务书拟定到最后方案设计完成的研究,归纳总结出了集中养殖存放、单元分户设计、交往空间结合农耕生产行为置入、雨水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牲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策略及相应的设计手法,对喀斯特地区农耕村落的优化建设提出参考性指导,为农耕村落的长期可持续性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本研究在第二章基于农耕村落基本特征和喀斯特地质地形特征的研究,分析总结了喀斯特特殊自然环境对农耕村落社会环境的影响,具体从生理社会环境和物理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将其生产生活方式、村落选址与布局、建筑的接地形式、材料、基础构造多个方面总结了喀斯特农耕村落的社会环境特征。通过对喀斯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喀斯特自然环境很大程度影响着村落的社会环境,尤其反映在生产方式上。因此本研究在第三章聚焦以生产方式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分析生产方式与乡村空间环境、生产方式与村民交往方式之间的关系,聚焦生产方式影响下的喀斯特农耕村落产居空间特征与问题研究,并进一步分析总结出了影响喀斯特农耕村落现阶段生产生活质量的主要矛盾:供水方式与居住方式之间的矛盾、生产出行的通达性低问题。为了解决如上主要矛盾,探讨从集水储水方式、人畜分离模式、生产工具存放模式三方面探索解决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出了集中养殖存放生产工具的核心策略,论证了在喀斯特农耕村落设置集中生产辅助用房的必要性。第四章基于对喀斯特农耕村落基本特征及典型特征的分析,以及生产方式影响下的产居空间研究,同时借鉴规模化养牛场以及乡村优秀公共空间的设计案例,以提升喀斯特地区农耕村落生活生产生态质量、促进乡村资源无害化资源化、可持续性利用、实现三生共赢为目标,提出了集中养殖存放、单元分户设计、交往空间结合农耕生产行为置入、雨水分类收集循环利用、牲畜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等喀斯特农耕村落生产辅助用房设计策略。具体实践通过贵州省晴隆县光照镇孟寨村生产辅助用房设计探索相应的设计手法,对喀斯特地区农耕村落的优化建设提出参考性指导,并思考传统农耕村落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农耕村落的长期可持续性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其他文献
自近代以来,建筑学经历了从科学理性危机到图像化危机的过程。博物馆建筑的价值取向在社会发展下也出现转变,博物馆建筑不再仅仅是文明的展示窗口,还成为了文化意义的代名词和鲜活生动的体验式场所。如何回归建筑本源价值,重拾真实的建筑体验成为了博物馆建筑的迫切诉求。  本文在第二章梳理了现象学哲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相关概念。20世纪初,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抵抗分析哲学而出现,在经过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发展后出现分
学位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首都,拥有大量的民国建筑遗存,尤其是南京高校中的民国文物建筑,它们保存相对完好且延用至今。一方面,这些文物建筑遗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应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但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延用至今,建筑日渐老化,建筑热湿性能差,无法提供起码的使用舒适度而遭到粗暴的改造。在不破坏城市文脉和建筑历史信息的前提下,对南京高校中的民国文物建筑遗存进行建筑性能提升,改善热湿环境,不仅有利于文
学位
办公建筑作为城市公共建筑的主要类型之一,一直处于不断扩展的发展阶段:新世纪信息技术和现代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使现代办公模式趋于多元化和智能化,办公空间需承载的行为活动愈加丰富;近几年来绿色生态、可持续理念的提出,促进了办公空间的生态化发展,人们开始注重人与空间的互动关系。由于办公空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态及工作情绪,因此健康理念的提出是健康办公空间研究的新契机与新挑战——办公空间不
传统建筑聚落是人类悠久历史的证物、是文化遗产的精华和代表,街区街巷是传统建筑聚落中物质的基础、空间的载体,展现了聚落的宏观形态特征,传递着城镇聚落文化历史物质空间记忆的连续性。江苏地区现存约十几万座形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自然村落,其中传统建筑聚落中许多尚未被纳入到保护规划工作范围内,它们承载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功能,形成的街区街巷整体风貌也与众多“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一样反映着城镇村落的历史与特征,
学位
随着城市用地日渐紧缺,开发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地下空间相对封闭,引入中庭则可极大地改善地下空间的物理环境质量。本文以徐州市地下中庭为例,围绕三个关键问题,对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进行了研究:问题一,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的现状如何;问题二,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如何评价;问题三,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如何改善。  通过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研究了问题一,得出如下结论:冬季地下中庭空间热环境较为适宜,结
自古希腊时期祭神的露天剧场诞生以来,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今天的剧场类型百花齐放,从综合性的大剧院到专业型剧场,剧场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通过对剧场发展史的回溯,可以看到剧院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围绕着观众厅的发展而演进。每一次文明更替,其观众厅的体型也随之出现了种种的创新,而体型的创新也带来了种种的声学问题,随着声学问题的解决与新体型的出现,有着先天的声学缺陷的体型慢慢淡出历史
本文依托实践项目阳宝山莲花寺遗址博物馆方案设计,分为上下两篇:第一部分主要是项目的设计表现、分析与技术图纸;第二部分是文物保护约束下的山景重构设计研究报告。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文物保护原则的约束下,面对遗址周边山体环境遭到建设性破坏问题,遗址博物馆应当采取的设计策略。研究报告首先对遗址博物馆选址进行分析,并结合现实条件确定保护范围外选址。其次,文章分析了中国传统佛教山地寺庙总体特征和阳宝山山地寺
学位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民居研究领域已逾八十余载发展历程,研究成果无论于地域覆盖面,或于数量上均已形成较大规模。这期间,成果不断丰硕,方法不断多元。几辈学者由点及面,由浅入深不断构建着民居研究的学术图景。支撑民居研究内容拓展、拓深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依托于研究方法及路径的逐步进化。传统民居作为既具备历史价值、又兼备使用价值的复合性空间载体,需关乎“人”与“空间”的双重特性,及二者长期互动后的相对
学位
近年来,我国大型综合医院建筑虽然总量发展迅速,单个机构的平均床位规模也已达到约1008.51张,突破了我国《综合医院建设标准》所建议的上限值,但仍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然而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获得最大规模/品质”与“占用最少资源投入”之间的最佳平衡,是为“效率问题”。大型综合医院建筑的“效率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元的,提高某一类单一效率极有可能对其它单一效率产生影响
学位
东欧城市普遍有着悠久的城市发展历史,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带有的技术和社会思想都在东欧各大城市的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二战之后的东欧城市在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图景以重工业为特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布达佩斯作为匈牙利的首都,在1989年东欧剧变之前,其工业总量位居东欧之首。它不仅见证工业革命对历史城区形态带来的深刻变革,还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发展的过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匈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