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多种内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发椎间盘退变,最重要的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终板的退变。以往对软骨终板的研究多集中于生物力学、营养渗透机制及退变机制等方面,关于软骨终板的矢状位形态学研究国内报道较少。目的通过MRI测量分析椎间盘退变与终板形态的关系。实验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10-3/2011-7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实验对象选择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41例,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两组:椎间盘退变组(n=62),其中男30例,女32例;单纯髓核脱出组(n=79),其中男38例,女41例。实验方法分析两组患者腰椎MRI正中矢状位图像资料,根据T1W1图像确定终板形态,T2W1图像确定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主要观测指标按照Pfirrmann分级将椎间盘退变程度由轻到重划分为5个等级,依据T1W1图像将软骨终板形态分为凹陷型、平坦型及不规则型。结果1.两组资料中凹陷型终板最为常见,其中椎间盘退变组共183个,髓核突出组共270个,尤其是在L1/2-L4/5。平坦型终板比例由L2/3至L5/S1逐渐增加,两组中L5/S1节段平坦型终板所占比例最高,其中椎间盘退变组占69.3%,髓核突出组占67.1%。不规则型终板于椎间盘退变组共32个,髓核突出组共25个,且最常见于L5/S1节段(椎间盘退变组14个,髓核突出组13个)。除了L5/S1节段外,L1/2节段平坦型与不规则型终板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腰椎节段。2.两组中凹陷型终板平均椎间盘退变程度均较平坦型、不规则型低,平坦型终板平均椎间盘退变程度较不规则型低(P<0.01)。两组间进行比较时,凹陷型与不规则型两组间椎间盘平均退变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平坦型之间髓核突出组较椎间盘退变组平均椎间盘退变程度高(P<0.05)。结论下腰椎中平坦型终板形态比例由L2/3至L5/S1逐渐增加;随着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加重,软骨终板形态有由凹陷型向平坦型、不规则型依次转变的趋势;软骨终板形态应作为人工髓核置换术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