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中学生校园欺凌(包括被欺凌、欺凌他人、欺凌-被欺凌三种类型)和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的特征及关系,同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情绪行为问题和亲子依恋在校园欺凌和NSSI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为中学生NSSI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内已经建立的三个研究现场的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初三和高三学生处于应考阶段不易配合,故仅纳入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学生。三所中学分别为南昌大学附属中学(省会城市中学)、临川二中(设区市中学)和崇仁二中(县域中学),均为完中。共7500人参加了调查,使用自伤判断条目调查研究对象在过去12个月内非自杀性自伤发生情况,使用Olweus欺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在过去12个月内校园欺凌发生状况,使用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评定研究对象情绪行为,使用亲子依恋问卷(Inventory of Parent and Peer Attachment,IPPA)评定研究对象父子依恋、母子依恋的水平。采用Epi Data 3.0对问卷进行双录入,并进行整理和查漏补缺,使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使用Mplus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以及中介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1)中学生NSSI检出率为33.7%,女生高于男生(P<0.001);不同户籍所在地之间NSSI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城镇高于农村(P<0.001);学生与“母亲”亲缘关系报告为养母时,其NSSI检出率高于其他亲缘关系(P=0.041);学生与现在生活在一起的“父亲”亲缘关系报告为养父时,其NSSI检出率也高于其他亲缘关系(P=0.014);父母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NSSI检出率相对高于初中及以下(P_母=0.002、P_父=0.003);经常被长辈责骂、体罚的学生NSSI检出率较高(P<0.001);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越差,其报告被欺凌比例越高(P<0.001);(2)调查对象中,过去1年中校园欺凌/被欺凌行为的总报告率为21.5%,其中仅被欺凌的报告率为13.7%,仅欺凌为2.7%,欺凌-被欺凌为5.1%。欺凌和被欺凌的关系密切,在被欺凌者中,27.2%的学生同时也是欺凌者;在欺凌者中,64.7%的学生同时也是被欺凌者;(3)中学生校园欺凌/被欺凌、情绪行为问题与NSSI呈正相关,亲子依恋与NSSI呈负相关,被欺凌是中学生非自杀性自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2,95%CI:1.83~2.46,P<0.001),欺凌是中学生NSS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4,95%CI:1.28~2.36,P<0.001),情绪行为问题能够正向预测NSSI的发生(OR=1.10,95%CI:1.09~1.12,P<0.001),父子依恋是NSSI行为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6,95%CI:0.77~0.96,P=0.006);(4)情绪行为问题在欺凌/被欺凌对NSSI的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9.95%、20.48%;(5)欺凌/被欺凌与NSSI的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均受到父子依恋、母子依恋的调节。结论:(1)中学生NSSI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情绪行为问题、亲子依恋具有不同的特征;(2)中学生校园欺凌/被欺凌、情绪行为问题、亲子依恋和NSSI之间相互关联,校园欺凌/被欺凌、情绪行为问题是NSSI行为的危险因素,亲子依恋是NSSI行为的保护因素;(3)中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在校园欺凌/被欺凌和NSSI行为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被欺凌者或者欺凌他人的中学生更容易有情绪行为问题,一旦这种心理无法释放缓解,可能就会导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发生;(4)中学生情绪行为问题对校园欺凌/被欺凌与NSSI行为中的中介作用受到父子依恋、母子依恋的调节,当母子或者父子依恋程度较低时,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更有可能从事NSSI行为,而母子或者父子依恋程度较高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中学生NSSI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