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陕西已经开始了第六个年头,在这六年中本人正好经历了两轮完整的高中语文教学。现将教学中的点滴思考汇总如下,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改之前早就有提出,可我们在教学中落实的如何呢?在我们大部分一线教师的传统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不尽心尽力的去“讲”,那么学生似乎就没有收获。特别是高中阶段,大部分老师更是寸步不让,尽心竭力。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少。其结果往往是老师累,而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不多。因此,笔者认为:
1、避免多讲,重视多练
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我们在高一、高二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处理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我发现学生的知识回生现象非常严重,这时如果再用传统的老师汇总讲解,学生记忆的方法去复习,难免重蹈覆辙。因此,我在复习时挑出文言文中的若干重点句子,由学生写句子,写翻译,然后再统一明确答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老师轻松了,学生的收获更多了。实践证明这种重视练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练习增多了,也避免了因为长时间的听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后我还就这一问题做了相关调查:一些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考察他们上课听讲的情况,结果显然不理想,但如果问他们前几天在黑板上写了什么内容,他们对之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大胆地把时间交给他们去支配,走出“只有老师讲,才有好效果”的误区。
2、重视课堂的随机生成
我们的教学计划只能对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做以充分准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以预料和拿出应对方案,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是人和人的交流。特别是活跃的课堂,更是思想的碰撞。所以我们首先要珍视学生的课堂质疑和随机生成,及时随机应变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微调或大胆的调整。笔者认为:即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按计划完成,我们也要先解决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因为有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正常的课堂。重视学生的随机生成,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表现。如近期在复习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当谈到“坚明约束”这一词时,我强调这一词中的“坚明”是“坚守”,“约束”是“约定”时,底下却大面积响起了反对的声音和不同的见解,我立刻意识到有了问题,停下来先检查我拿的教材的课下注释,没问题;再查学生的书,课下注释:“坚明”是“坚决明确地”,“约束”是“遵守约定”,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两种注释。这时,索性借机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哪种更为合适,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白了问题,且对此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反之,是什么情况呢?我观摩过一位语文老师的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该老师已经完全将课堂当成表演来进行,各种环节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学生“表演”得认真投入。这样的课,看似热闹,但实在是将公开课走上了极端。
3、重视学生的获得情况
在评课时经常听到有“课堂容量大”一句来肯定授课者,我们总认为“课堂容量大”才能填得饱高中生的胃口需求,可这一“大容量”的信息究竟有没有被学生接受?接受了多少?接受的信息成为学生的长时记忆,还是瞬时记忆?这些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课堂容量大”实际只涉及了教师的教,对学生的课堂获得情况却考虑不足。相反,如果因为“课堂容量大”让学生眼花缭乱,浅尝辄止,还不如在一节课中抓住一点,讲透练足。如诗歌鉴赏的教学,与其逐字逐句的详细分析其表现手法,还不如就一两点去深入挖掘和分析品评。
二、课改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返璞归真
一提到改革,我们自然把他和创新联系起来,但语文改革在某些方面实际是返璞归真,再走老路。如写的练习,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多抄写的手工劳动被打印所代替,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制作精美,设计考究,其中获奖证书无数。可让其手写,字迹往往不堪入目,高中生亦如此。全社会对书写技能因此淡化,但在高考中书写对得分的影响巨大。所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这方面改革和强化。而这种改革,正是回到以前;再如以前语文教学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程式教学早已被否定和批判,而我们面临的高考阅读却正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又如以前高考中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知识点考察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被取消,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对这些和日常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不重视,平时运用时不推敲,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是否要再考虑,值得我们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在新课改之前早就有提出,可我们在教学中落实的如何呢?在我们大部分一线教师的传统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如果不尽心尽力的去“讲”,那么学生似乎就没有收获。特别是高中阶段,大部分老师更是寸步不让,尽心竭力。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空间很少。其结果往往是老师累,而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不多。因此,笔者认为:
1、避免多讲,重视多练
以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为例,我们在高一、高二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处理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和翻译,可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我发现学生的知识回生现象非常严重,这时如果再用传统的老师汇总讲解,学生记忆的方法去复习,难免重蹈覆辙。因此,我在复习时挑出文言文中的若干重点句子,由学生写句子,写翻译,然后再统一明确答案、纠正错误、强调重点。老师轻松了,学生的收获更多了。实践证明这种重视练习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练习增多了,也避免了因为长时间的听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课后我还就这一问题做了相关调查:一些课堂注意力不集中、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如果考察他们上课听讲的情况,结果显然不理想,但如果问他们前几天在黑板上写了什么内容,他们对之的印象往往比较深刻。
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也应该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大胆地把时间交给他们去支配,走出“只有老师讲,才有好效果”的误区。
2、重视课堂的随机生成
我们的教学计划只能对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做以充分准备,对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以预料和拿出应对方案,但课堂教学的实际是人和人的交流。特别是活跃的课堂,更是思想的碰撞。所以我们首先要珍视学生的课堂质疑和随机生成,及时随机应变地对教学环节进行微调或大胆的调整。笔者认为:即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按计划完成,我们也要先解决课堂随机生成的问题,因为有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是正常的课堂。重视学生的随机生成,是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的表现。如近期在复习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当谈到“坚明约束”这一词时,我强调这一词中的“坚明”是“坚守”,“约束”是“约定”时,底下却大面积响起了反对的声音和不同的见解,我立刻意识到有了问题,停下来先检查我拿的教材的课下注释,没问题;再查学生的书,课下注释:“坚明”是“坚决明确地”,“约束”是“遵守约定”,不同版本的教材出现两种注释。这时,索性借机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哪种更为合适,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白了问题,且对此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反之,是什么情况呢?我观摩过一位语文老师的诗歌教学的公开课,该老师已经完全将课堂当成表演来进行,各种环节都是提前安排好的,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学生“表演”得认真投入。这样的课,看似热闹,但实在是将公开课走上了极端。
3、重视学生的获得情况
在评课时经常听到有“课堂容量大”一句来肯定授课者,我们总认为“课堂容量大”才能填得饱高中生的胃口需求,可这一“大容量”的信息究竟有没有被学生接受?接受了多少?接受的信息成为学生的长时记忆,还是瞬时记忆?这些值得我们去思考,所以“课堂容量大”实际只涉及了教师的教,对学生的课堂获得情况却考虑不足。相反,如果因为“课堂容量大”让学生眼花缭乱,浅尝辄止,还不如在一节课中抓住一点,讲透练足。如诗歌鉴赏的教学,与其逐字逐句的详细分析其表现手法,还不如就一两点去深入挖掘和分析品评。
二、课改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返璞归真
一提到改革,我们自然把他和创新联系起来,但语文改革在某些方面实际是返璞归真,再走老路。如写的练习,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多抄写的手工劳动被打印所代替,大学毕业生的求职简历,制作精美,设计考究,其中获奖证书无数。可让其手写,字迹往往不堪入目,高中生亦如此。全社会对书写技能因此淡化,但在高考中书写对得分的影响巨大。所以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在这方面改革和强化。而这种改革,正是回到以前;再如以前语文教学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的程式教学早已被否定和批判,而我们面临的高考阅读却正需要学生具备这样的基本能力;又如以前高考中的字音、字形、词语、标点等知识点考察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被取消,导致我们的教学和学生对这些和日常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不重视,平时运用时不推敲,这一点在高考命题中是否要再考虑,值得我们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