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道德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向来重视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高校德育中长期存在着学生对德育课程不感兴趣和学生德育生活的知行脱节的现象。从表面看,这似乎是应试教育所必然带来的功利倾向,但是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教育与接受的契合问题。道德教育的效果,归根到底取决于受教育者怎样接收、认同和实践。大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个体,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沉淀,对教育者输送的信息并不是什么都接受,而是根据自身的期待与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加工的。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有效性必须落实到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转化上来,体现在大学生对道德教育内容的接受和实践上。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有必要对道德教育接受性进行研究。本文从接受的相关理论入手,以当前大学生韩国影视文化热这一现象为例,分析了大学生选择接受的心理依据和实现规律。以此为参照,从接受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道德教育接受性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接受理论的提出。对接受理论进行历史考察并从接受的定义、接受的基本要素、接受的基本矛盾等方面阐述了“接受”的科学内涵。第二部分从接受的角度审视韩国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流行。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这一流行文化热点现象进行了分析:韩国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流行情况:韩国影视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流行背后包含的接受理论以及大学生选择接受的心理规律。第三部分论述了大学生韩国影视文化热对提高道德教育接受性的启示。虽然韩国影视文化与高校道德教育接受性两者在接受者接受的动机、接受的内容、接受的目标、接受的落脚点等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将接受者的接受活动作为一种理解、认同活动上,两者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因此这一部分重点借鉴大学生韩国影视文化热这一现象,运用接受理沦和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了当前道德教育实效性低迷的原因。第四部分借鉴韩国影视文化热,提出优化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措施。这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引入开放互动的理念,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等方面推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互动开放。其次,注重大学生情感性道德教育的“使用与满足”。第三,发挥校园文化的“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