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小说翻译最繁荣的时期之一,在190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间,还涌现出了第一批女性翻译家。她们或出于兴趣或迫于生计而从事翻译活动,不少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资料的缺失等原因,这些女翻译家及其译本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即使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她们的译本,也大都从文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忽略当时的社会语境和译者独特的翻译目的,很少对译本和英文原文进行具体的比较,以今释古地做出简单化的评判。鉴于这一女性群体在中国翻译史中的特殊地位,本文拟以四个有代表性的女性翻译家的翻译活动及其译本进行个案研究,借鉴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这一时期的女性翻译家作一初步探索。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这些女翻译家进行研究:一是其生平和翻译活动,二是其翻译背景和翻译动机,三是前人对该译本的研究,包括该译本在当时和现在的社会影响,以及在读者中所引起的反应,四是该译本的特点,五是该译本的不足之处。由于资料的缺失和前人研究的欠缺,本文不会对每位女性译者都作这五个方面的研究。论文共分四章。“导论”部分指出国内学者对这一特殊翻译群体的忽视,并分析1900到1919年间女性翻译家翻译活动的重大意义:一.她们在自己翻译小说中引入了西方新的思想、新的标点、句法和文学创作风格;二.她们所采用的某些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在当时很有代表性,有些地方甚至优于现代的译本;三.她们的翻译作品大都忠实于原文,质量很高;四.她们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细致的态度给后来的女翻译家树立了好榜样。第一章对现存有史可考的中国第一位女翻译家薛绍徽及其借助于英文版本转译的科学小说《八十日环游记》进行了研究。虽然该译本没有摆脱时代的局限性,但其翻译特色也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一.译文语言接近于白话文,琅琅上口;二.注释很多且非常详细;三.有些地方更为精确,值得现在的译者借鉴;四.译文引进了很多前卫的词语和说法。然而该译本也有不足之处,不乏漏译、误译和加译,对于原文中女性坚强勇敢的形象进行了改写和弱化。第二章对罗季芳翻译的侦探小说《三玻璃眼》和英文原文进行了比较。其译本特点突出,如实再现了原文的推理过程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着重于介绍外国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对于女性形象采取了激进的翻译策略,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考证也很确凿。第三章对薛琪瑛翻译的戏剧《意中人》和吴弱男翻译的戏剧《小爱友夫》进行了研究。薛的《意中人》是有史可考的最早运用白话文翻译的剧本,译文和原文逐句对照,直译特点突出;吴在《小爱友夫》中大量使用新的标点――叹号、问号,语言更加口语化,质量很高。第四章总结了这一时期女性翻译的优点和不足。这些女译者都掌握了一到两门外语,基本可以独立从事翻译,译文忠实程度较高;选材上诗歌、政治和法律文本较欠缺;译文语言简单易懂,接近于白话文。后期薛和吴的戏剧翻译则完全采用白话文;与同时期的男性译者相比,她们对性别问题更敏感,经历了从前期的保守弱化到后期激进处理的过程。当然,由于女性翻译处于初期阶段,必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翻译标准来衡量。当时女性受教育机会相对较少,其翻译、出版所受的封建束缚较多,因此其探索精神值得学习,其文本值得深入研究。“结论”部分对全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强调了这一时期女性翻译家对中外文学的交流、对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所起的开拓性作用以及对当今女性译者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