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基层学术领导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术造诣深厚、具有很高的学术声望,在基层学术组织中有很高的影响力,能够在一定程度左右基层学术组织的决策过程、团结和号召组织成员、指引组织的发展方向、对学术氛围的构建和维护起到重要作用、提升组织声誉、促进学术生产力的提高。这一群体在中国的语境中通常被称之为“学术带头人”。在中国的大学内,“学术带头人”往往并不是纯粹的学术领导,还同时身兼行政职务,特别是在基层学术组织中,“双肩挑”领导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行政强权主导了大学学术治理,学术权力受到侵蚀,学术领导为了获取学术资源和学术决策中的话语权不得不向行政权力妥协让步。由于身兼数职,他们需要扮演多重角色,而不同角色的价值诉求往往大相径庭,在互相矛盾冲突的角色间穿梭转换使得他们无法对自己定位,身份建构陷入困境。本研究选取了N大学E学院作为个案,对其具体情境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对前人研究的文献分析,讨论了学术领导需要承担的6种角色:榜样模范、战略制定者和愿景建构者、资源斗士、氛围调节者、导师、外交官。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同时结合深度访谈、观察、话语分析等,以身份建构理论为视角,以基层学术领导如何建构自我身份为核心研究问题,构建了一个基层学术领导身份形成的过程模型,从而为学术领导的身份建构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身份是个体对于自我的理解、定位和主动选择,基于情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在“建构一解构一再建构”的循环中持续的修正和更新,身份的建构贯穿于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大学基层学术领导的身份建构则贯穿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生涯,在现实情境的变化中不断的重新定义、形成并发展。教师成为学术领导的过程因为教师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路径,担任行政职务并非学术领导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