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文化交际中的口译——从图式的视角探析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FQYD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使跨文化交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口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常常导致口译中的误译。那么文化差异如何导致口译中的误译,其深层原因和作用机制如何,如何采用具体的翻译策略去解决跨文化交际中所出现的文化障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借助认知心理学中的图式理论来探讨上述问题,本文认为,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差异,究其深层原因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人们头脑中所形成的不同图式造成的。文化的差异就是图式的差异。而图式的差异又表现在两个方面:图式缺省和图式相斥,这些差异最终会导致口译交流中出现障碍。作为口译活动的中介者,口译人员应当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克服不同文化和图式间的差异,具体翻译策略包括增加解释,意译,以及换调等,来激活听者头脑中的图式,使其克服文化差异,更好地理解原文。而在此过程中,人脑中的图式也会进行共生、调整和重组,即激活、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图式并与原图式重组整合,形成更为广泛、更为复杂的图式网络。
其他文献
当今是一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的时代。各国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商务活动日益频繁。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大大促进了各国公司的合作。成功的商业合作无疑将会促进大型公司
二十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国家面临灭亡的危险,为“保种救国”,无数仁人志士发起了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的干将之一—鲁迅弃医从文,致力于翻译和写作,以期拯救中国人的灵魂。鲁迅初
翻译行为并非纯粹的语言转换行为而是某种文化传递行为,旅游翻译尤为如此。这是因为旅游文本具有显著的文化特性和语用属性。旅游资料的语用属性及其文化特性要求译者择取适当
E·M·福斯特是二十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印度之行》是其在1912年到1913年间两次印度之行之后写出的。从表面上来看,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两位英国女士阿德
法国学者斯波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于1986年联名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的专著,提出了关联论。它的影响现在已远远超出语用学领域
翻译活动由来已久。早在几千年以前,人们就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着这样那样的翻译活动。但是,作为翻译活动中最能动的翻译者来说,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科技和
作为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项目式学习已在国内外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应用近年来在二语习得领域发展很快,这个教学法的益处也被许多教学者和研究者
Ю.Д.Апресян是当代俄罗斯最著名的语言学家,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主持俄罗斯科学院俄语研究所的工作,创立了以他为首的莫斯科语义学派,在机器翻译、语义学研究、同义词词
爱·摩·福斯特是一位有着自由人文主义理想的中产阶级作家,他认为人际关系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福斯特的“联结观”发源于他的剑桥学生时代,并成为他一生所恪守和追求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