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安肽改善脑梗塞模型局部缺血及再通作用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uo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脉安肽是一种新型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我们前期研究已证实其抑制微型猪股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的形成,同时抑制血清炎症因子的表达。而凝血酶在缺血性或出血性脑损伤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凝血酶与蛋白酶激活受体相结合发挥神经毒性作用。脑缺血病变主要通过活化凝血酶受体-1(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1,PAR-1)而造成神经细胞的病理损伤。抑制PAR-1活化,可以减轻神经细胞坏死,增加脑血流,改善脑缺血。根据我们近期预初试验发现脉安肽抑制损伤局部新生内膜中凝血酶受体的表达,我们设想脉安肽是否可以通过抑制凝血酶或PAR-1,减轻脑循环障碍后引发的脑组织病理变化,从而改善脑缺血,甚至使堵塞血管再通。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脉安肽干预是否可以减轻神经细胞损伤,改善脑循环,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治疗脑梗塞提供新的理论与干预策略。在探讨脉安肽的血管再通作用,我们采用血栓栓塞模型,通过上海光源同步辐射时效观察治疗效果。研究方法:1.建立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别给予脉安肽(4mg/kg/次),低分子肝素钙(3mg/kg/次),静脉注射1次,和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干预后1天和3天,各组小鼠进行旋转试验(rotarod test)测量运动功能的恢复;神经功能损伤评分(neurological severity scores,NSS)观察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焦油紫(cresyl violet)染色测定梗死灶大小。PAR-1检测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分析PAR-1、catalase(CAT)、caspase-3(Casp-3)、Bcl-2和Bax的蛋白表达;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采用MDA试剂盒检测含量。2.建立大鼠血栓栓塞模型,分别给予脉安肽(8mg/kg/h,4mg/kg/h,2mg/kg/h),给药后1小时内,进行血管成像,观察治疗作用。研究结果:1.脉安肽改善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诱导的脑缺血作用:干预3天后,脉安肽、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小鼠较生理盐水组小鼠rotarod test,NSS均有显著改善,且脑梗死体积明显下降(110.06±9.27 mm3,117.01±27.20mm3vs243.40±35.68mm3,P<0.05)。PAR-1检测发现脉安肽和低分子肝素钙干预可抑制其表达,生理盐水组,低分子肝素钙组和脉安肽组分别是(2.03±0.28,1.74±0.46 vs1.47±0.2,P<0.05)。脉安肽和低分子肝素钙均能减少MDA的产生,且提高CAT的水平表达,脉安肽的作用优于低分子肝素钙。在细胞凋亡方面,脉安肽和低分子肝素钙明显降低Casp-3的表达,提高Bcl-2/Bax的比值,而生理盐水没有作用。干预1天的小鼠,脉安肽和低分子肝素钙对脑缺血虽然有改善作用,但是和生理盐水组的小鼠比较并没有统计学差异。2.脉安肽再通大鼠血栓栓塞血管:采用不同剂量分别为8mg/kg/h,4mg/kg/h和2mg/kg/h对血栓栓塞的脑缺血大鼠进行干预后,发现中剂量脉安肽可以使血管明显再通,而且出血风险最小。大剂量药物干预后,出血现象明显增多,且导致死亡,而小剂量药物干预后,作用并不明显,提示脉安肽的干预最佳剂量是4mg/kg/h。结论:通过两种动物模型的干预研究,发现脉安肽较低分子肝素钙有更好的降低脑梗死区,改善脑缺血及部分血管再通作用,可能与抑制凝血酶受体表达、抗氧化,降低细胞凋亡途径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针对继发性脑损伤中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这两种重要病理过程展开研究,通过观察内源性抗氧化核心调控枢纽Keap1/Nrf2通路通路及抗凋亡相关蛋白磷酸化Akt在脑出血急性期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抗氧化药物干预,观察抗氧化剂对上述通路的影响,评估抗氧化治疗在防治脑出血继发性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探索脑出血药物干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体血立体定向注射建立大
乳腺癌占目前新增癌症发病率的首位,是女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据统计,2016年美国女性中有246,660例新增乳腺癌病例,40,450例患者死亡。尽管早期筛查的普及以及抗肿瘤治疗策略的提高,仍有10%-15%的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导致肿瘤复发。目前的研究已表明乳腺癌的来源与复发均与肿瘤干细胞有关,并且肿瘤干细胞对于线粒体代谢具有依赖性,线粒体的代谢对肿瘤干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和存活至关重要,因此,线粒体
运动障碍病(Movement Disorders,MD)通常是指以运动异常(过度或缺乏)为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调节功能障碍的一组疾病。MD主要包括传统概念中锥体外系疾病的内容,但实际涵盖面更广。本篇论文主要关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及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这两大运动障碍病,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P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部位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渐进性丢失以及受损区域病变的细胞中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的形成,其主要成分是发生异常积聚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目前认为,α-syn是PD中重要的病理蛋白,已知过量的α-syn可能会产生异常积聚引起神经毒性,因此
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增加。2012年数据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以每年8.7%速度上升。研究指出64%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其中约1/3会进展为痴呆,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80%,已成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机制不明,但有研究指出其可能为神经退行性病变与脑血管损伤共同作用所致,可出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类似病变特征。许多研
Park7/DJ-1缺失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隐性家族性早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PD是最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和残存神经元内富含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路易小体(Lewy body,LB)的形成。α-Synuclein蛋白的错误折叠和聚集在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DJ-1可抑制
背景: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Tau疾病的主要神经病理特征,其中包括阿尔茨海默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是一种具有细胞因子样特性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发现SAA在阿尔茨海默病人脑脊液中含量升高,且与Aβ沉淀共定位,提示SAA与阿尔茨海默疾病具有相关性,但是SAA与Tau蛋白高度磷酸化是否相关仍不清楚。方法:本研究采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real-time PCR实
目的:1.探究原发性快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iRBD)、帕金森病(PD)、多系统萎缩(MSA)三种突触核蛋白谱系病患者是否存在视觉追踪运动异常,并比较分析视觉追踪运动异常的特点。2.探究视觉追踪运动检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工具诊断和鉴别诊断PD和MSA的可行性。3.探究iRBD患者是否存在基底节区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异常,以及视觉追踪运动功能是否与该异常相关。4.探究iRBD和PD患者是否存在基于脚桥核(P
目的评估基于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图像手动划取感兴趣区域(ROI)定量测定脑深部核团内铁沉积的可行性。并探索用其定量评估早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病人脑内深部核团的铁含量。此外,采用QSM技术探索性研究以震颤为主型的PD病人齿状核内铁沉积改变。并探索性分析基于QSM图像上黑质体-1结构的显示
目的:慢性脑缺血所致的脑白质损伤是造成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可以激活小胶质细胞。然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在慢性脑缺血状态下,是否以及如何参与白质损伤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应用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探索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白质损伤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缺血模型,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的1、2、4周,利用同步辐射血管造影和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监测脑血管密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