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化系统的控制与调度方法设计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4653309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网络控制系统(WNCS)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其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国防、工农业控制、生物医疗、环境监测、防恐反恐、远程控制等诸多领域。对于一个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确保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稳定运行为目标,对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的节点能量调度及控制器设计方法进行研究。首先,考虑到网络诱导时延在WNCS中普遍存在,且时延对系统稳定性的不利影响,将长时延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建模为一类具有不确定参数的离散系统。结合Lyapunov方法,采用常见的线性矩阵不等式求解使系统保持稳定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得到WNCS控制器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其次,在分析节点能耗的基础上,给出采样周期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采样周期的能量控制方法。该方法利用当前已知节点剩余能量与能耗速率信息,实时预测节点的生存时间,在系统稳定性和采样周期可调度的双重约束下,实时调整系统的采样周期,延长节点生存时间。然后考虑到存在系统采样周期不可调度的情况,从平衡节点间能量消耗的角度出发,引入经济学的市场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定价策略的传输任务分配协议,建立能量分配的市场模型。高能耗的节点通过协议将传输任务外包给低能耗节点执行,从而降低节点能耗速率,延长节点生存时间,增加网络生命周期,为系统稳定运行奠定基础,达到节点能耗调度目的。最后,针对节点能量及控制器同时影响系统稳定性,从控制与调度协同设计的角度出发,将前文提出的基于自适应采样周期的WNCS建模为一类具有不确定切换信号的离散切换系统。通过设计切换状态反馈控制律,并利用切换系统理论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给出系统渐近稳定时控制器增益与滞留时间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制造业中印刷电路板元器件安装普遍采用表面贴片安装技术,产品集成度更高、元器件体积更小、安装密度更大,传统的检测技术在检测能力和检测速度上都不能适应新的电子制
视觉信息是交通环境中的主要信息,因而机器视觉技术是智能车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用机器视觉方法对交通环境信息进行提取和识别,获得的结果能够
随着智能控制技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及仿生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智能移动机器人技术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是实现智能机
本文重点分析了高精度频标比对中的相位比较法,在理解两个比对频率信号的相位关系随时间周期性的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等效鉴相频率的概念,提出了以相位差集合所构成的最小公倍数周期作为频标比对的一个完整周期。然后对多个周期内的相位变化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介绍了群周期、群相位差、同相点类等概念,阐述了群周期比对中群相位移的变化规律。群周期比对中群相移的规律,一方面用在频标比对中,它可以提高频率源的频
速度辨识是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的核心问题。在直接转矩控制中,由于电压矢量和磁通夹角的不连续性及电压矢量的步进性,系统往往存在着转矩脉动。在调速和负载变化时,转矩脉动变得更加明显。而转矩脉动会造成的转速估计的偏差又通过PI调节器反映到参考转矩中去,从而又加剧了转矩脉动。因此如何降低转矩脉动对转速估计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论文从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出发,介绍了直接转矩控制的基本原理与
近年来,水下航行器在海洋勘探测量、救援打捞、军事探测、反水雷等诸多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使世界各国更积极的探索和发展水下航行器。电能传输是水下航行器在深海作业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深海作业中普遍采用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为了适应恶劣的深海环境而设计的复杂密封结构会使其接口出现严重磨损并存在漏电隐患。非接触式充电是一种基于电磁耦合原理的新型能源补给方式,其绝缘性好、结构简单、隐蔽性好等特点使其在水下
在国民经经济建设中,电气传动的应用极为重要。为满足运行、生产、工艺上的性能要求和节约电能的需要,许多生产机械都需要进行调速。20世纪80年代以前,要求调速的设备多用直流电动机调速,但由于直流电动机结构复杂,制造费时以及需要经常性维护等缺点,使得人们一直努力寻找能替代直流电动机调速的交流电动机调速。随着电力电子技术、PWM调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交流电动机的控制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系统由于其坚固耐
学位
成像过程中,常由于目标光滑表面与复杂光照环境的综合影响,目标图像易受耀光、光斑等杂散光的干扰。杂散光的存在,掩盖了目标的原有特征,严重影响着目标识别跟踪、匹配重构等
自主移动机器人在工业、空间开发、医疗、安防、家政服务等行业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未知环境下,机器人的准确定位和地图创建成为移动机器人领域的难点问题。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