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与孜然间作利用方式互作效应,以明确南疆机采棉间作孜然的配置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作物生产潜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机采棉间作孜然的合理配置种植模式在南疆推广、管理及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新疆阿拉尔垦区试验田进行,以棉花品种塔河2号及孜然品种新孜然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机采棉3种种植模式:1膜3行等行距低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机采棉种植模式与孜然间作利用方式互作效应,以明确南疆机采棉间作孜然的配置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发育、作物生产潜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机采棉间作孜然的合理配置种植模式在南疆推广、管理及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依据。【方法】本试验于2020~2021年在新疆阿拉尔垦区试验田进行,以棉花品种塔河2号及孜然品种新孜然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机采棉3种种植模式:1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A)、1膜4行宽窄行中密度(B)、1膜6行宽窄行高密度(C);3种孜然间作利用方式:膜间间作(a)、膜间+膜内间作(b)、不间作(ck),共9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作物地上部(株高、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产量构成因子、棉花品质、水分利用效率等。【结果】1、机采棉间作孜然种植模式增加了地面植被覆盖密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间作种植模式下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机采棉单作。在机采棉间作孜然共生期间,其中处理A(b)土壤含水量最高为19.37%,处理C(ck)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60%(土壤含水量低于11.0%~12.0%)。与机采棉单作相比,处理A(b)和A(a)、B(b)和B(a)、C(b)和C(a)棉花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95%和8.25%、16.64%和8.51%、25.11%和14.88%。机采棉间作孜然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密度,降低了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耗水量,提高了单位面积作物产量,进而提高了作物水分利用效率。2、较常规机采棉1膜6行膜间间作及膜间+膜内间作孜然相比,1膜3行、1膜4行机采棉种植模式增加了孜然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膜间间作孜然处理下,较常规机采棉间作C(a)孜然产量分别提高了13.60%和4.15%;膜间+膜内间作孜然处理下,较常规机采棉膜间+膜内间作C(b)孜然产量分别提高了28.85%和3.70%。处理A(b)和A(a)、B(b)和B(a)、C(b)和C(a)分别较机采棉单作种植模式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了9.92%和4.46%、6.18%和6.28%、3.40%和1.98%;产量分别提高了6.88%和3.68%、10.13%和3.72%、15.52%和9.73%;马克隆值分别增加了4.58%和2.29%、13.56%和9.32%、12.20%和8.13%。间作孜然显著提高了棉花产量及马克隆值与纺织参数,表明机采棉间作孜然具有较高的间作种植优势。3、通过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土壤水分及相关棉花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得出土壤水分和干物质积累量对棉花产量影响最为显著。其1膜3行机采棉种植模式搭配膜间+膜内间作孜然的种植模式下棉花产量表现较好,1膜4行机采棉种植模式单作棉花产量表现较低。【结论】本研究根据实际生产和试验结果,在保证作物产量品质的前提下,建议采用1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机采棉种植模式配置孜然间作,有利于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水分消耗,从而达到增产、节水、提质、增效的目的,其中1膜3行等行距低密度机采棉配置膜间+膜内间作孜然的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对南疆种植结构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本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选自伊尔莎·夏普所著的《澳大利亚文化冲突》的第1-2章,这两章主要介绍了澳大利亚人的生活习惯、语言风格、性格特点。原作属于信息型文本中的旅游文本,文中含有大量文化负载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根据其特点,译者选择在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原文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首先,针对某些适合在语义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选择直译或音译法;其
目的:微咸水替代淡水灌溉在缓解干旱区淡水资源匮乏的同时,将大量盐分带入土壤,造成土壤盐渍化,抑制作物生长。秸秆与生物炭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本研究针对干旱区淡水短缺的现实问题,在长期淡水和微咸水滴灌棉田定位试验的基础上,探究棉秆和棉秆生物炭添加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水盐运移、酶活性、细菌群落结构、棉花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率的影响,为干旱区微咸水资源在农业的合理利用及土壤地力提升提供
目的:研究单独使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或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1-MCP)及其联合处理对双孢菇采后货架期品质和生理的影响,建立其货架期预测模型,为双孢菇采后保鲜及货架期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双孢菇(菌种W192)为试材,研究在低温(0℃)条件下硝普纳(Sodium nitroprusside,SNP)和1-MCP单独或联合处理
本篇汉英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牡丹江史话》第三章“渤海文化”,属于历史文化类信息型文本,主要包括渤海佛教与日本佛教的交流、契丹军攻陷上京城、千古上京露真容、美观古朴石灯幢四个方面的内容。本篇翻译实践报告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为理论基础:交际翻译的重点是对目的语的理解和反应;而语义翻译则倾向于再现原文的类型和目标语言规范。在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支持下,译者在解决佛教词汇翻译困
报告是基于《澳大利亚土著人》(第7章)的翻译实践,该作品从人文、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澳大利亚的社会状况。这一章主要描述了澳大利亚土著人的生活习惯和澳大利亚的社会状况。澳大利亚的历史独具特色,是研究澳大利亚项目的宝贵资源。本翻译报告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对翻译项目的描述。第二章介绍了翻译项目的准备、实施和校对工作。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包括在处理词的翻译难点时采用
风险社会下气候变化诉讼的重要价值在于落实环境司法预防功能。中国司法实践对气候变化诉讼的实践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侵权、债权债务和能源替代等问题为核心的事后司法救济。但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复杂及不确定性,使得救济性司法视角下的气候变化诉讼模式无法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强风险属性。以环境损害结果为气候变化救济对象、以补偿性责任为气候变化救济手段、以侵权责任法规为气候变化救济依据等问题是救济性气候变化司法难以解决的
本翻译实践材料选自《2021年美国新一届政府创新技术议程》,该议程旨在提出目前美国科技方面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文本翻译的难点在于专有名词、标题以及句子的翻译。因此,针对文本中出现的翻译难点,依据源文本的特点和语言特点译者提出了相对应的翻译策略。首先,针对源文本中出现的专有名词,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引用约定专用名词以及直译加解释的方法。其次,标题的运用也是该文本的特点之一,在翻译时采用省略冠词以
向高纯镁锆砖中加入不同粒度的氧化锆,在相同的工艺条件下研究加入相同数量氧化锆细粉、60~140目氧化锆空心球、0.2~1 mm氧化锆颗粒对高纯镁锆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配料组成中加入各种不同粒度的氧化锆对高纯镁锆砖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常温耐压强度、高温抗折强度和热震稳定性的变化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翻译实践报告的材料为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克里斯托弗·科赫的作品《记忆屋》(第一部分)。该小说讲述了冷战背景下,三位来自塔斯马尼亚的学生时代的朋友,卷入了澳大利亚的国际间谍活动,并描述了秘密情报职业的对主人公生活和性格的影响。本文研究的源文本《记忆屋》是一部外国通俗文学类小说。其注重读者群,因此要求译文做到通俗易懂,更容易为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在翻译中,笔者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在充分理解源文本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