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作为中国国粹的京剧也走出国门,登上西方舞台。京剧独特的唱腔、人物戏服以及表演形式等非语言形式的信息传递非常富有东方特色,但在剧名、演出剧目的字幕翻译方面一直都差强人意。京剧语言精练优美,富含隐喻,然而在京剧隐喻翻译中却存在大量问题。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源语文本的目的性行为。翻译时,译者应把翻译目的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该理论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使翻译不再局限于语言转换过程和源语文本,扩大了目的语文化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提高了译者的地位。目的论的提出者佛米尔同时指出了翻译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本文以弗米尔的目的论为指导理论,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出发,结合彼得.纽马克的隐喻翻译理论,收集京剧《凤还巢》和其魏莉莎英译本中隐喻现象,对其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试图寻找京剧隐喻翻译方法。首先,作者收集198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凤还巢》中英文对照版中的隐喻现象共152例。然后,根据纽马克隐喻翻译理论,对比分析隐喻中英文对照,借助纽马克总结的七种隐喻翻译方法,将这些隐喻根据翻译方式进行分类。结果显示,魏莉莎英译本中对中文隐喻的处理中,仅有33处隐喻是通过在英语中再现相同喻体的方法进行翻译;3处通过再现喻体加上相应解释;其他116处隐喻都是通过替换喻体或者省略喻体的方法译出。第三,基于目的论的指导,作者对上述现象进行具体举例分析。得出结论如下:1,魏莉莎作为美国京剧爱好者,翻译《凤还巢》的目的是将其搬上西方舞台,确保翻译版本的流畅性和表演性;2,魏莉莎对京剧中隐喻的处理,符合其翻译目的,证明目的论对戏剧隐喻具有指导性;3,在以表演性为目的的京剧翻译中,纽马克的四种隐喻翻译方法(包括目标语中再现源语喻体;目标语中寻找替代源语喻体;目标语中省略源语喻体;以目标语解释源语喻体)可以作为指导参考。最后,作者基于本研究,提出以表演为目的的京剧翻译虽能保证译本流畅易懂,但蕴涵于隐喻文字之中的中国文化大量流失,所以作者建议,京剧翻译应该“表演性”和“文化性”并抓,既满足其表演流畅又保证中国文化毫无保留的发扬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