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手术计划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 DTI)技术在制定脑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手术策略中的应用价值。对象和方法对21例术前经常规MRI证实的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行DTI检查。用DTIstudio软件处理术前获得的DTI数据并重建患者双侧锥体束。通过重建的锥体束三维图像分析患侧锥体束受肿瘤压迫移位的程度和方向,并结合术前常规MRI将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分为三个业型:前外侧型、后外侧型和外侧型,从而能更合理地选择临床手术入路制定最佳的手术策略。术后3-14天内或3个月-25个月内复查DTI,比较手术前后患侧锥体束位置的改变情况。分析不同分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通过术前DTI可以重建双侧锥体束,显示肿瘤与患侧锥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判断锥体束的移位方向,使术者可以在术前完善手术策略,术中避开锥体束,采取更加合理的手术入路。术后患者锥体束恢复至正常位置。前外侧型患者预后较好,后外侧型患者预后最差。结论DTI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与邻近的锥体束的解剖位置关系及纤维束的状态,为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第二部分弥散张量成像评价脑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瘤周锥体束损害程度及患者预后的应用研究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脑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附近锥体束水分子各向异性弥散特征的变化,以及研究手术前、后患者锥体束状态与肢体运动功能变化、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以2009年10月到2012年1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脑岛叶、基底节区胶质瘤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为43.8±12.0岁)为研究对象。其中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Ⅰ级1例,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Ⅱ级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WHO Ⅱ级2例,间变性星形胶质细胞瘤WHOⅢ级7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WHOⅢ级2例,胶质母细胞瘤WHOIV级4例,胶质肉瘤WHOⅣ级1例。术前常规行MRI及DTI,用DTI studio软件重建患者椎体束图像,了解肿瘤与锥体束的关系。术后3-14天内或3个月-25个月内复查DTI。用DTI studio软件对术前、术后获得的DTI资料进行分析,将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设在内囊后肢,在FA图和ADC图上分别测量出患侧与对侧ROI的FA值与ADC值,计算出肿瘤侧相对FA值(rFAt)和相对ADC值(rADCt)。重建锥体束,判断肿瘤与锥体束的关系:无关、推移、浸润或破坏。算出患侧和对侧有效锥体束(effective fibers of pyramidal tract, EPT)的绝对数目,再计算出相对有效锥体束(rEPTt)。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侧和健侧内囊后肢FA、ADC值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不同胶质瘤病理级别之间rFAt值和rADCt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分析rFAt值、rADCt值和rEPTt值与患者术后肌力、KPS评分、肿瘤病理等级和肿瘤对锥体束损害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术前患者肿瘤侧FA值(FAt)较对侧FA值(FAC)低,肿瘤侧ADC值(ADCt)较对侧ADC值(ADCc)高。经配对t检验后显示FAt与FAC值、ADCt与ADCc值在低级别胶质瘤(P<0.001和P<0.001)和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中的差异都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和P<0.0001)。低级别胶质瘤的rFAt高于高级别胶质瘤rFA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rADCt高于低级别胶质瘤的rADC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胶质瘤的rEPTt高于高级别胶质瘤rEPTt,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FAt值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具有负相关性(P<0.01),病理级别越高,rFAt值越低,而rADCt(?)(?)rEPTt则与胶质瘤的病理等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3.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rFAt值和rEPTt值与患者肿瘤对侧的肌力、KPS评分呈正相关性,与肿瘤同侧锥体束的损害程度呈负相关性。而rADCt值与患者肿瘤对侧的肌力和KPS评分呈负相关性,与肿瘤对锥体束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性。当rEPTt值小于0.5时,患者预后差。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清楚显示岛叶、基底节区肿瘤与周围锥体束的关系,为选择最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rFAt值、rADCt值和rEPTt值可以作为参考指标,不仅有助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对锥体束的损害程度,还可以用于判断患者肿瘤对侧的肌力及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当rEPTt值小于0.5时,患者预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