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研究“那个”一词在现当代汉语小说中的模糊意义。“那个”一词在汉语中十分常见,和英文单词"that"无论在意义还是在用法上都极为相似。在目前的研究中,该词通常被视为远指指示代词或作为限定词用在名词或名词词组前,很多语言学家在这些方面也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近年来,“那个”作为谓词表达贬义的用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该词的谓词用法属于其语义模糊的一种,且远不止于此。因此本文将系统探讨该词的模糊语义方面。本文选中的材料主要选自历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除此之外,部分例子选自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研究中使用评价理论、交互主观性及其他相关理论如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将所有的语料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及分析,从而对“那个”的模糊语义做一个相对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那个”一词的形容词性用法和该词的某些其它用法(单独使用时替代名词和动词,以及用在“东西”“事”等名词之前时)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用法不同,它们都用于替代说话者或作者不想直接表述的事物,从而达到避免尴尬或避免表现得不礼貌。尽管说话者(或作者)没有直接表述具体所指,听话者(或读者)仍然能够根据上下文毫无障碍地理解“那个”的所指。因此“那个”一词以上的用法可以归结在一起作为“模糊性”讨论。本文中将该词的模糊性分为两类:互通性模糊指称,和互通性模糊修饰。前者指的是“那个”一词单独使用并表达模糊含义的情况,后者指的是“那个”一词用于“那个+NP”的结构中并表达模糊含义。据此,本文对“那个”在小说中的分布情况从数量、语义及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归纳分析。当“那个”用于表达模糊含义时,说话者(或作者)刻意地模糊了语义界线,这一点很明显违反了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方式准则下的“避免歧义”的次准则,却遵循了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另外,依据互动主观性的理论,人们不愿意直接表述一些文化上令人尴尬的事情(如死亡、性等),而倾向于使用“那个”一词代替,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中考虑到听话者(或读者)的感情和反应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