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最初的构想到按《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进程,再到2010年1月1月如期建立,历时将近十年。在其建立的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对话几乎同步进行。早在20世纪90年代,非典(SARS)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和东盟就启动了关于类似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可以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在双方积极构建非传统安全合作的大环境下酝酿出的一种区域性的国家间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有理由也有必要从非传统安全的视角来关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那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非传统安全环境下是怎样成立的?它究竟面临哪些非传统安全因素的制约?怎样才能合理地解决这些制约因素,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在非传统安全因素制约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本文尝试着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下,中国和东盟既重视双方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同时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如期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金融、能源、环境、公共卫生、跨国犯罪、恐怖主义和多元文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双方积极改变传统安全观念,在新安全观念下进行合作,充分利用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与中国(10+1)、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10+3)、中国和东盟的五个平行对话机构等已有的合作机制与平台,强调双边的战略关系,充分发挥多边对话机制的作用来促进中国和东盟的安全合作与经济合作,用经济外交来搭建起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与非传统安全合作的桥梁,充分发挥中国与东盟非传统安全合作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的相互作用,就能有效合理地解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实践证明中国和东盟双方无论是在非传统安全合作还是在经济合作方面都持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并采取了一系列务实的行动。因此,在中国和东盟的共同努力下,在今后的合作过程中能较好地处理双方所面临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进而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