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Analysis of the Deconstructive Tendency i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zhou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作品以黑人女性为写作主题,深刻揭示了种族主义和男权主义对黑人女性造成的物质和精神创伤。莫里森也因此成为了广大黑人同胞的代言人。她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而且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文学评论界备受关注的焦点。本篇论文尝试对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加以运用,并分析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体现出的解构倾向。这部小说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出版,但是它的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   本文作者发现,无论是有意识的表达或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在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多处出现了雅克·德里达提出的解构主义的倾向,如通过去中心以及颠覆二元对立来解构白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等。本文试图通过解构的阅读技巧-去中心和颠覆二元对立,逐步显现莫里森如何成功的击碎了西方的玄学思想,并打破了臭名昭著的二分法。   本文首先介绍德里达使用的解构词语,如去中心、二元对立及其颠覆、解构及重构等,并理清其解构的过程及方法。以上方法进而被应用于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文本分析。通过对小说中四组二元对立:白/黑,男/女,强势文化/黑人文化,以及善/恶等的剖析和颠覆,莫里森使一元中心主义的荒谬与危害在读者面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文进而得出,在《最蓝的眼睛》这部小说中多处体现出对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解构的倾向。解构的目的不在于破坏,而在于重构。这就为重建美国黑人的身份提供了可能。
其他文献
作为十九世纪早期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作品以其深刻而独特的内涵吸引着大量读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在劳伦斯看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人类本性带来的破坏
翻译研究继“权力转向”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翻译不仅仅像语言学派所说的那样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转换那么简单,任何一种翻译文本背后都隐藏着或大或小的权力关系。翻
库尔特·冯内古特(1922-2007)是二战后美国最多产和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五号屠场》(1969)是冯内古特最著名的一部小说,被广泛地认为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小说,同时也是一部
礼貌,作为一种大众语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表现礼貌成为演讲学,修辞学以及后来的语言学的研究中心。随着语言学及其分支的发展,礼貌原则及其补救策略从多
张谷若是中国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专家,其中尤以其翻译的哈代作品而享誉中外,因此被誉为“哈代专家”,同时以其严谨的翻译态度,被称为“译界楷模”。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译作有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阅读越来越成为获取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到,大纲要求在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阅读能力的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引进自外国的影视作品日益增加。通过欣赏外国的影视作品,不但可以促进各国文化交流,而且可以了解他国文化。但是,国内能够直接观赏外国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