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戏曲书籍刊本作为戏曲艺术的案头文化,可以反映出明代的生活细节和审美趋势,而其中版画插图也逐渐呈现出强烈的绘画艺术性。本文首先以书籍版画插图为切入点,举例说明版画插图的叙事性和图像性特点,其中书籍插图的图像性所引起的独立欣赏价值,使得书籍版画可以从美术作品的角度进行讨论。文章的第二部分通过对收集的十一个刊本《琵琶记》插图分析对比整理其中的图式传承关系。通过对各刊本的“高堂称寿”、“南浦嘱别”、“对镜梳妆”与“糟糠自饜”四折插图的比较分析,讨论戏曲书籍版画插图中的图式来源和图式传承方式。经过分析,《琵琶记》的图式传承方式存在两种传承方式相互交错的情况,分别存在于同一刊本之间的图式传承与不同刊本之间的图式传承,同一刊本的图式传承是主要的图式传承方式,同时伴随不同主题刊本之间相似情节场景的相互借鉴,这种形式的出现基于各文本中相似情节的出现;而对于“图式来源”的讨论,书籍插图的图式来源主要是绘画艺术及戏曲表演艺术,这两种艺术形式通过刊本书籍作为媒介影响着刊本插图风格的走向。文章第三部分以时间为线索,研究晚明时期《琵琶记》的四个不同刊本,分别是玩虎轩刊本、环翠堂刊本、师俭堂刊本与凌刻本,讨论明刊本《琵琶记》插图风格变化的四个转折点,以及其中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与受众审美心理。在对玩虎轩刊本的分析中,着重把握徽州“细作版画”《琵琶记》的出现原因和地域性特点。在对环翠堂刊本的分析中,对比分析徽州地区《琵琶记》版画插图图像性的出现和新的风格变化趋势。师俭堂刊本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图文关系的把握与晚明知名画师的深入分析。通过凌刻本分析吴兴地区《琵琶记》刊本的新特点、书坊主的身份变化与版画插图的诗意性趋势。总之,通过书籍插图研究画面风格与画师的具体信息,讨论书坊主与书籍版画风格及地域性特点,进而分析晚明时期书坊性质变更与插图风格的阶段性变化。最后,通过梳理明刊本《琵琶记》中的版画插图风格变化现象,讨论插图信息及书坊信息中所反映出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讨论四个问题:第一、明末刊本中插图出现了月光式插图,分析其中的特点和原因;第二、书籍插图风格变化与文人山水画之间的关系;第三、文人化书坊现象的出现和原因,第四、以师俭堂刊本为例分析商业性刊本的特点。并且对师俭堂刊本与凌刻本的不同之处进行对比,分别分析两个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探讨晚明“雅文化”的影响。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讨论,分析晚明《琵琶记》戏曲刊本作为戏曲文化的案头部分,反映出明代雅致文化的审美特点。一方面文人阶级受众由于晚明文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成为戏曲刊本新的受众群体,进而引起了书籍刊本中插图风格的变化,而另一方面民间受众群体通过戏曲刊本的阅读和其中插画的欣赏,以附庸风雅的方式实现对文人阶级雅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之,明刊本《琵琶记》作为明代大量刊印的戏曲刊本,在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域的书坊刊本之中,插图数量较多且有丰富的风格变化,其中折射出明代文化、政治生活的一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