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国内社会各界普遍存在贬低制造业、过分夸大服务业经济作用的导向,就广西而言,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设立,广西内陆地区被心照不宣地被定为发展特色农业以及以旅游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本文所指广西内陆地区,是指除广西北部湾地区之外的广西其他内陆各市。国内一些著名学者也根据一些国外发展经验,认为内陆省份不宜大规模发展制造业。本文基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视角,结合产业发展理论和国际经验,讨论广西内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探讨广西内陆地区制造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的可能性,研究广西内陆地区发展制造业的可行路径。
本文首先是从历史经验发展角度,来探讨制造业发展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经济机制。通过对二战后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日本、“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变化的探讨,发现较长时期第二产业高比重,也即持续深入的工业化,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拉美国家则因为过早地去工业化,导致一直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之中。中国香港与台湾最近时期的过快去工业化与服务化也导致了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本文还发现,很多后发展经济体,在其现代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第三产业就已经有很高比重,但这并不表明其经济结构的高端化,而是工业化滞后的表现。在工业化中前期,会出现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形。
本文借助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探讨制造业发展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尽管工业业增值率大大低于服务业,但不能因此认为制造业低效率,相反表明制造业对中间产品需求更大,产业链更长,相对于一、三产业,更能够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本文研究指出,相对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日本、中国台湾与韩国,当前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并不高,甚至已经偏低,已经出现了过早、过快的去工业化。不利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前中国第三年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很难说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而是与最近几年经济不景气紧密相关。
广西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人均 GDP,当前广西整体上处于中国台湾、韩国1980年代初的水平,根据国际历史经验分析,应该是第二产业高比重持续的阶段,也是能否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牢固基础的阶段。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启动之前,广西内陆地区整体工业发展水平更高。随着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后的政策倾斜,北部湾的工业增长速率一直高于内陆地区,使得北部湾工业全区占比大幅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西内陆地区工业的发展受到了抑制。本文认为,相对于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借助地理优势通过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区域经济,内陆地区更需要发展制造业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本文还以工业名城柳州和旅游名城桂林为例,探寻广西内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在以工业名城柳州为例时,发现柳州始终以制造业发展为核心,创新发展传统制造业,引进新兴工业的路径是可行的。以同是世界旅游名城和广西老工业基地的桂林为例时,借鉴了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研究制造业和旅游业两个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大系统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桂林市从本世纪初重新强调发展制造业后,制造业、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可以协调发展,广西内陆旅游资源丰富区制造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相冲突的观点不能成立。旅游业无法作为较大规模人口经济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本文的研究也为桂林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重振桂林工业雄风”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广西内陆地区应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不应被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发展等定位限制。对于工业较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应是自主创新,升级传统制造业,发展新兴制造业等。对于生态资源丰富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对于工业滞后地区,发展制造业的侧重点应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来逐渐完成资本积累,尽快实现工业化。
本文首先是从历史经验发展角度,来探讨制造业发展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内在经济机制。通过对二战后成功进入高收入经济体的日本、“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变化的探讨,发现较长时期第二产业高比重,也即持续深入的工业化,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而拉美国家则因为过早地去工业化,导致一直深陷中等收入陷阱之中。中国香港与台湾最近时期的过快去工业化与服务化也导致了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本文还发现,很多后发展经济体,在其现代经济增长早期阶段,第三产业就已经有很高比重,但这并不表明其经济结构的高端化,而是工业化滞后的表现。在工业化中前期,会出现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形。
本文借助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投入产出表,探讨制造业发展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性。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尽管工业业增值率大大低于服务业,但不能因此认为制造业低效率,相反表明制造业对中间产品需求更大,产业链更长,相对于一、三产业,更能够作为支柱产业,带动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本文研究指出,相对于同一发展阶段的日本、中国台湾与韩国,当前中国第二产业比重并不高,甚至已经偏低,已经出现了过早、过快的去工业化。不利于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当前中国第三年产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很难说是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化,而是与最近几年经济不景气紧密相关。
广西人口规模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按照购买力平价人均 GDP,当前广西整体上处于中国台湾、韩国1980年代初的水平,根据国际历史经验分析,应该是第二产业高比重持续的阶段,也是能否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牢固基础的阶段。在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启动之前,广西内陆地区整体工业发展水平更高。随着北部湾经济区设立后的政策倾斜,北部湾的工业增长速率一直高于内陆地区,使得北部湾工业全区占比大幅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广西内陆地区工业的发展受到了抑制。本文认为,相对于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借助地理优势通过发展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区域经济,内陆地区更需要发展制造业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本文还以工业名城柳州和旅游名城桂林为例,探寻广西内陆地区制造业发展的模式和路径。在以工业名城柳州为例时,发现柳州始终以制造业发展为核心,创新发展传统制造业,引进新兴工业的路径是可行的。以同是世界旅游名城和广西老工业基地的桂林为例时,借鉴了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研究制造业和旅游业两个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大系统三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通过研究得出结论,桂林市从本世纪初重新强调发展制造业后,制造业、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可以协调发展,广西内陆旅游资源丰富区制造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相冲突的观点不能成立。旅游业无法作为较大规模人口经济区区域经济支柱产业。本文的研究也为桂林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动的“重振桂林工业雄风”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广西内陆地区应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不应被特色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业发展等定位限制。对于工业较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应是自主创新,升级传统制造业,发展新兴制造业等。对于生态资源丰富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展环境友好型制造业。对于工业滞后地区,发展制造业的侧重点应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来逐渐完成资本积累,尽快实现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