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新基金的不断设立和基金行业的超常规发展,恰当的监测、分析和评价基金的业绩已越来越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希望通过借鉴西方国家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的方法,结合我国的国情尝试尽可能真实的、多角度分析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不同市场时期的业绩特点,为基金投资者、监管者、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针对目前我国基金业绩相关研究存在市场指数基准有缺陷、样本基金太少、样本时期太短以及缺乏分阶段动态分析等问题,本文根据中信相关指数设计了符合我国基金特色的基准组合,对33只封闭式基金在2000.01-2003.06包含市场上涨及下跌的期间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路线上,本文运用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指标(Sharpe指数、Treynor指数、Jensen指数)、修正的T—M模型和Fama的超额收益分解以及双向表分别对基金业绩的大小、构成及持续性进行分析,实证得出如下结论: (1)以未经风险调整的周平均收益率为评价指标,在市场上涨时期基金整体取得了高于无风险的业绩并且优于市场基准组合,而在在市场下跌时期基金未取得超过无风险利率的收益,但是基金业绩仍优与市场基准组合。 (2)我国基金的非系统风险在总风险所占比重较大,基金组合的多样化程度较低,因此目前以总风险调整为基础的Sharpe指数来评价我国基金的业绩比较合适。如果以Sharpe指数为基金业绩评价指标,我国基金业绩在总体上要优于市场基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证券市场效率不够高。 (3)不同规模、不同基金管理公司之间业绩差别在统计意义上均不具有显著性。 (4)修正的T—M模型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包含市场上升和下跌的整个区间,整体上不具有市场时机选择能力,相反,个别基金具有负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同时结果表明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于大盘股和小盘股之间的偏好各不相同、但整体较倾向于选择成长性的股票。 (5)在整个考察期内,大部分基金具有显著的证券选择能力,同时从构成总超额收益的比重来看,绝大部分基金证券选择收益率对超额收益率的贡献占主要部分,进一步分析得知证券选择收益率又主要是通过证券净选择收益率来实现。 (6)大部分基金业绩在短期内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但整体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 可以看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虽然在整体上业绩超过市场基准,但不具备明显的择时能力并且业绩持续性能力不显著,业绩不稳定。究其原因,除了常见的基金组织结构、机制不完善及政策因素外,本文重点从市场客观原因、基金投资风格及基金经理人因素来解释。 结合实证结果和相关原因,我们对发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提出了若干建议,并在本文结束之前对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今后需进行的工作给予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