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优伶形象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反复出现,到了现代文学中,则按照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被通俗作家当作书写对象,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秦瘦鸥的《秋海棠》;另一种则成为新文学作家想象的群体,如老舍的《鼓书艺人》、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虽然这类形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但迄今似乎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缘起之一,希望以拙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很难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绝对分开,但是这两种文学追求下的作家在创作理念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本文具体的研究对象是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优伶形象,锁定的文类为小说和戏剧,也就是叙事性的文本。“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现实生活,转向写普通人、平凡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优伶这一群体自古就被视为贱民,饱受压迫和侮辱,但同时又创造着灿烂的艺术,他们身上的这种二重性引起了新式知识分子的注意。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可以对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生活、社会地位乃至中国的戏剧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一类人物形象进行整体考察。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人物。主要是梳理本文考察的作品中的优伶形象和与之相关人物的类型、特点。这里为了方便讨论,先按照叙事文学人物的主次之分,划分为主要人物和辅助性人物。主要人物也就是作者所重点书写的对象,本文分析了他们的身世(出身)、体貌特征、性格特点;在分析主要人物的基础上,进而考察辅助性的人物,这类人物又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具有新式思想的人物,狭邪玩弄心态的捧客,因循守旧的伶人群像。第二章:主题。主要关注几部作品所呈现出的主题内涵,也可以看作是作家描绘这群体的动机与社会意义。本文的突破点是分析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就是考察作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出对伶人的同情的;另外,则是挖掘作品中所表达的那种“启蒙主义”的主题是如何呈现的。第三章:艺术。主要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总结作品的主要特点:选用多样的叙述视角;作品结构丰富多样;带有作者个性化特征的艺术手段,如有的利用“戏中戏“手法,有的利用环境进行暗示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