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中的戏曲优伶形象论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m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优伶形象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反复出现,到了现代文学中,则按照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被通俗作家当作书写对象,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秦瘦鸥的《秋海棠》;另一种则成为新文学作家想象的群体,如老舍的《鼓书艺人》、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等,虽然这类形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但迄今似乎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这也是本文写作的缘起之一,希望以拙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虽然很难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绝对分开,但是这两种文学追求下的作家在创作理念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本文具体的研究对象是新文学作家笔下的优伶形象,锁定的文类为小说和戏剧,也就是叙事性的文本。“五四”以来,新文学作家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现实生活,转向写普通人、平凡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优伶这一群体自古就被视为贱民,饱受压迫和侮辱,但同时又创造着灿烂的艺术,他们身上的这种二重性引起了新式知识分子的注意。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可以对他们的生存状态、精神生活、社会地位乃至中国的戏剧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本文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文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知识对这一类人物形象进行整体考察。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人物。主要是梳理本文考察的作品中的优伶形象和与之相关人物的类型、特点。这里为了方便讨论,先按照叙事文学人物的主次之分,划分为主要人物和辅助性人物。主要人物也就是作者所重点书写的对象,本文分析了他们的身世(出身)、体貌特征、性格特点;在分析主要人物的基础上,进而考察辅助性的人物,这类人物又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具有新式思想的人物,狭邪玩弄心态的捧客,因循守旧的伶人群像。第二章:主题。主要关注几部作品所呈现出的主题内涵,也可以看作是作家描绘这群体的动机与社会意义。本文的突破点是分析作品中的“人道主义”情怀,也就是考察作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出对伶人的同情的;另外,则是挖掘作品中所表达的那种“启蒙主义”的主题是如何呈现的。第三章:艺术。主要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色。总结作品的主要特点:选用多样的叙述视角;作品结构丰富多样;带有作者个性化特征的艺术手段,如有的利用“戏中戏“手法,有的利用环境进行暗示描写。
其他文献
“上饶二泉”是指南宋时期学习江西诗派的两个诗人:赵蕃和韩淲。二人是江西诗派在南宋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交往密切,相互唱和,并在江西玉山和上饶地区形成各自的文学同盟,带
北宋中后期词坛是新体新派迭起兴盛的重要时期,古今词学家对这一词坛的兴趣,大都集中到苏轼的“以诗为词”、周邦彦的“浑厚和雅”,而俳谐词则被遗弃在不为人所重的角落里,无
阐述了铁路路基沉降控制的必要性,分析了铁路路基完工后出现沉降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纵观柯灵七十年的散文,真实性与理性精神的追求一直贯穿整个创作过程。这种创作状态反映了一代关注时事的知识分子对于散文怎样对外直击现实又对内关注心灵的执着的追求。本
范紫东先生是我国近代的文化名人,辛亥革命的先驱,20世纪著名的秦腔剧作家,是西安易俗社成立近百年以来最有声望和影响的剧作家之一。自1912年易俗社成立时,范紫东先生就开始
本文是基于“表演文本”和“手抄文本”的结合视角完成的,因而属于“文本学”研究。论文以故事结构理论、口头程式理论和表演理论为理论“基点”,以民族志诗学、人类学诗学、
我国普通高校音乐通识课程以概论与欣赏为主的课程建设思路是向教育成本制约妥协后的选择,效果无法令人满意。目前哈佛大学的音乐通识课程《聆听的艺术》与《首演之夜》已远
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清王朝被迫融入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核心的世界大家庭中。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先进,一些开明之士也已从天朝
《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其艺术价值一直是红学界关注的焦点。《红楼梦》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艺术境界,与其恰当巧妙地运用叙事技法有一
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将前苏联作家班台莱耶夫的儿童中篇小说《表》译介到中国。本论文从此入手,查阅大量报刊资料,追踪该小说在现当代中国的传播足迹,发现《表》经鲁迅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