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冷吃兔原料、加工、贮藏中腐败细菌多样性及溯源分析

来源 :四川轻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0550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贡冷吃兔作为四川自贡特色风味传统肉制品,是川菜工业化的即食肉制品,具备麻辣鲜香且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由于冷吃兔在生产中较难有效控制细菌污染,且产品营养丰富、水份含量较高,极适宜微生物繁殖,致使产品货架期较短。本文分析了冷吃兔生产原辅料与生产环境中细菌组成,探究冷吃兔在不同温度储藏期间腐败指标变化规律及其微生物菌群结构变化,并进行溯源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自贡冷吃兔主要生产用料中细菌组成。结果表明:冷吃兔生产所用的原料肉、辣椒、孜然、香料粉带菌高(>4 lg(CFU/g)),花椒、八角、芝麻和桂皮带菌量较低(<2.5 lg(CFU/g)),生产用水菌落总数超过国家标准(>100 CFU/m L),从原辅料中共分离出76株菌,分布于20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广泛存在于冷吃兔生产原辅料中。2.分析了自贡冷吃兔生产加工环境中细菌组成。结果表明:冷吃兔生产车间洁净度高,沉降菌均小于国家标准(≤45 CFU/皿);人员与生产器具表面菌落总数均大于建议标准(10~4CFU/cm~2),是潜在的细菌污染源。从生产环境共分离到59株菌,分属于21个属,确定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气单胞菌属(Aer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是冷吃兔生产环境的优势菌群。3.采用16S rDNA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自贡真空包装冷吃兔分别在4℃、25℃、37℃贮藏下品质与细菌动态变化规律,并对25℃贮藏到终点的细菌群落分析。结果表明,冷吃兔在4℃、25℃、37℃贮藏期间,分别在42 d、15 d、8 d达到消费可接受值;随着储藏时间延长,p H值先轻微波动后持续下降,菌落总数、TVB-N值和TBA值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高通测序技术研究冷吃兔在25℃贮藏下菌群变化,发现原料肉与未高温加热兔肉优势菌群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未知肠杆菌属(unclassified Enterobacteriaceae)、乳酸乳球菌属(Lact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Hafnia-Obesumbacterium属;贮藏前中期,主要是Tardiphaga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未分类细菌属(unclassified Bacteria)为优势菌群;腐败终点菌相组成为乳杆菌属(84.39%)、魏斯氏菌属(10.27%)、葡萄球菌属(3.81%)、芽孢杆菌属(1.48%)。确定了乳杆菌属、葡萄球菌属、芽孢杆菌属、魏斯氏菌属为冷吃兔腐败终点优势菌群。4.对25℃贮藏到终点的真空包装冷吃兔中细菌鉴定分析,并结合高通量测序结果,对腐败细菌进行溯源分析。从腐败终点产品分离出16株菌,经16S rDNA测序鉴定,11株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株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1株Rummeliibacillus stabekisii、2株Bacillus paralicheniformis、1株蔬菜芽孢杆菌(Bacillus oleronius)。发现冷吃兔腐败样品中芽孢杆菌属细菌主要来源于芝麻、山奈以及各生产车间空气微生物,葡萄球菌属细菌主要来源于生产用水、炒制人员以及炒制间空气微生物,原料兔肉是乳杆菌属的重要来源。
其他文献
桑葚富含多种有益成分,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突破鲜桑葚季节性限制,以干桑葚为原料,对桑葚白兰地酿造关键工艺进行了研究,包括桑葚原料酒发酵工艺、桑葚白兰地原酒蒸馏工艺、桑葚白兰地陈酿工艺,旨在探究及确定以干桑葚为原料酿造白兰地的最佳工艺技术条件,一方面提高桑葚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为桑葚白兰地的工业生产及其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桑葚原料酒发酵工艺研究。通过单因
学位
冷吃兔是我国四川省自贡市的特色美食,伴随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四川省打造“川菜出川”的重点发展对象,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现阶段,冷吃兔执行标准不一致,风味物质尚不明确,生产企业常见的冷吃兔加工方式不一致,出现了不同企业生产的冷吃兔风味差别较大,口味良莠不齐的现象。因此,对冷吃兔的特征风味物质进行解析,探究其在加工过程及常温储藏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结合工业常用的高压蒸汽灭菌技术实
学位
大曲是在开放性条件下生产的,可定向富集大量稳定而富有特色的微生物的曲块。大曲发酵过程中,菌系分泌多种酶系,对浓香型白酒的生产起着重要作用。淀粉酶系是大曲水解酶系中含量最为丰富的酶系之一,可将大麦、小麦等制曲原料中的淀粉溶解,为后期的酵母生产酒精提供原料并产生形成浓香型白酒风味的前驱物质。本试验选取的淀粉酶基因39130、37881、22243来源于浓香型大曲高温制曲阶段的真核微生物。首先,利用PC
学位
腌渍蔬菜因其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方便即食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蔬菜在腌渍过程中,存在亚硝酸盐的积累或超标等问题。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简称UV-Vis法)和快速检测试剂盒是企业或消费者常用的亚硝酸盐定量和半定量检测方法,但UV-Vis法存在设备昂贵、浓盐酸危害大、检测时间长等不足,快速检测试剂盒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缺点。因此,本文拟研究应用于腌渍蔬菜的两种亚硝酸盐检测剂,分别对亚硝酸盐进行快速
学位
苦荞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谷物,其淀粉含量高,且支链淀粉丰富,非常适合用来酿酒。为了使苦荞中的淀粉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提高其产酒率。本研究对半固态苦荞小曲酒的培菌糖化及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对比分析优化后的苦荞小曲酒与市售苦荞酒的风味成分与相关理化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及感官品评对半固态苦荞小曲酒进行质量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泡粮蒸粮工序条件的确定。测得苦荞的水分含量为8.82±0.05%,淀粉含
学位
浓香型白酒作为传统四大香型白酒之一,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以谷物为原料,采用大曲为糖化发酵剂,经泥窖固态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浓香型白酒传统酿造方式主要依靠个人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来控制品质,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械化设备开始应用于浓香型白酒的酿造,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而浓香型白酒生产机械化酿造方式的运用,伴随着操作方式和车间环境的改变,是否会对浓香型白酒的酿造产生影
学位
浓香型白酒是我国白酒典型代表之一,其主体风味物质为己酸乙酯。己酸是己酸乙酯的前体物,传统观点认为,产己酸微生物主要来源于窖泥。然而,大曲作为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糖化发酵剂,其添加量大且富含多种微生物,根据微生物生理生态学原理推测,大曲中可能存在产己酸微生物,同时这些产己酸微生物可在窖内环境中得到驯化并大量代谢和反正。为了证明该推测,本研究以大曲为研究对象,黄水为培养基质,结合多种分析方法探究了大
学位
通过添加特定强化微生物提高产品品质是发酵食品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国白酒是典型的的多菌种固态发酵食品,随着对酿酒微生物的了解更加深入,将分离自大曲的微生物制作强化大曲以提高大曲质量的可行性也得到证实。芽孢杆菌是大曲的主要功能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强化大曲的制作。本研究旨在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强化后浓香型大曲发酵及储存过程中曲皮、曲心的微生物菌群结构、理化特性、主要酶活力、物系及其相关性的变化规律,解
学位
白酒窖泥中栖息着大量丁酸菌,与白酒中重要风味成分丁酸乙酯的前体物质丁酸形成密切相关。丁酸菌的数量和种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白酒的风味和口感。丁酸及其衍生物也广泛运用于饲料、化工、食品、医药等行业。本论文从浓香型白酒中分离筛选出高产丁酸的细菌,通过基因组测序与功能注释对其进行生理特性解析,并通过正交设计和响应面优化探究产丁酸最佳发酵条件,主要结果如下:(1)丁酸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在厌氧条件下,通过传
学位
跟随社会的发展和消费的升级,人们对中国白酒尤其是浓香型白酒的消费,从过去追求“香”逐渐演变为追求“香”还注重“味”的需求上来。有机酸是浓香型白酒酒体中重要的味感物质,要提高传统浓香型白酒工艺酿造原酒中有机酸的含量,就要解决对酒精发酵抑制强度大的有机酸(尤其是窖泥功能菌代谢的己酸、丁酸等)与续糟配料循环之间的矛盾,因而单独工艺开发高酸调味酒势在必行。基于此,我们设计以传统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产生的一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