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日本实力的崛起,提高经济竞争力,美国政府采取了科技引导战略,重视民用技术研发,强调大学—产业界间的合作,发展高技术产业,要求大学为国家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美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日趋成熟。同时,生物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对大学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看法,从万尼瓦·布什的“线性创新模式”发展为“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的技术创新模式。由于大学所处的制度环境的变化,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一种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应运而生,迈克·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称之为“模式2”,谢拉·斯劳特(Sheila Slaughter)称之为“学术资本主义”,亨利·埃兹科维茨(HenryEtzkowitz)称之为“创业型大学”。 本文研究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外部制度环境的变化对研究型大学科研职能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美国研究型大学在研发经费、论文、专利以及衍生企业等科研产出指标上一系列的趋同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国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本研究由五章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科技政策。在论述大学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演变基础上,研究了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科技政策的历史演变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主要介绍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职能的变化及其内部的制度性变化,包括大学创业文化、学科制度、组织制度方面的变化。然后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型大学科研职能的增加带来的研究型大学科研经费投入的变化情况。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产出情况,分别介绍了论文、专利、衍生企业三大指标的产出情况,并对不同学科的科研产出情况进行了比较。 第四章运用制度同形理论研究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产出的趋同性特点及其原因,并分析了美国公立和私立不同类型的研究型大学科研产出的趋同性及其原因。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及其影响,探讨了吉本斯的“模式2”、斯劳特的“学术资本主义”的知识生产模式以及埃兹科维茨的“创业型大学”模式,并运用默顿的科学社会学理论分析了知识生产模式变化对于传统学术科学规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