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人的作用,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前提。现阶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强调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均衡发展,要求其社会主体能够发扬理性精神、参与意识与责权观念,对国家的发展战略、政府的行政政策积极关注、充分认同;对社会关系的处理有理有节、沟通融洽;在自我认知与自身发展方面,科学全面、协调提升。为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有效地开展公民教育,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参与意识和理性观念,且有积极行为能力的现代公民,是当前我国不容回避的一项重要课题。 大学生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生力军,是公民教育实施的重要对象。由于其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以及该群体在公民精神方面的现实不足,以高校公民教育为研究对象,并在和谐社会的目标愿景下来进行探讨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当前,高校教育改革正在进行中,借此契机,加之以当代高等教育的特殊模式,使其相对于中小学而言,在公民教育方面不仅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有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愈益扩大的学生自主空间、自治倾向的大学生社区和自主、自为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得即将完全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有了成长独立的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共精神、理性精神和规范意识。这是现代公民精神的重要内容,更是和谐社会公民应有的社会心理状态。 探索现代高校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必须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整合各方面社会资源,借鉴国外先行的成功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背景下,本文所设计的教育体系主要从公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公民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公民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以及公民自身的和谐发展四方面具体展开,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采用以学校为主导的系统教育的途径以及以隐性教育为主线的渗透教育的方法,与之相配合,以期对我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