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3年年鉴指出,自然资源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人类对大自然索取过度,人类的活动正“蚕食着”这个星球的各种资源。按照目前(21世纪初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及人类消耗资源的方式,到21世纪30年代,人类就有可能需要消耗相当于2个地球的资源,并且会产生更多的废弃物破坏地球的生态平衡,地球正处在崩溃的边缘。人类活动带给地球的压力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人类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必须尽快转变人类这种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现状,缓解或消除人类所面临的威胁。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能耗相对较高。国家环保总局指出,2004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到11倍,单位GDP的环境成本居于世界前列。原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指出,2010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与之前的能耗强度相比虽然有所降低,能源消耗仍然偏高,环境污染仍很严重,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资源的相对短缺与较高的单位产值能耗提高了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传统的现代化理论已无法解决大工业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困境。摆在我们面前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重复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二条是直接实行生态现代化所要求的生态转型,这是发达国家目前普遍采用的做法;第三条是一种综合的生态现代化之路,即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很显然,第三条道路才是我们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我国政府也认识到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生态现代化的迫切性。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正确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必须结合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采用环境友好的发展策略,走综合的生态现代化之路,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和生态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现代化是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化,是对传统发展理论的继承与突破,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生态现代化理论主张人类参照自然生态秩序,在保护和利用自然中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平衡,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主张人类在各个方面,如政治、经济、社会、日常生活等方面,学习和模仿自然的运作机制,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因此,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新的发展思维,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变量和主要内容,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通过发挥区域的生态优势,达到推进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目的,进而实现生态现代化。然而,我国的生态现代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视角也多限于生态现代化指标的设计与评价,虽然也对生态现代化的路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有所研究,但大多都是从宏观视角出发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实证模型对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实现机理进行研究的还较少。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本文对区域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了探讨与深化,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生态现代化行为主体的行动策略。并运用相关数据对区域生态现代化的现状、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要素的实现机理、路径依赖及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客观描述与实证分析,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在对生态现代化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明晰了生态现代化的维度空间,并对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行为主体加以归纳。把生态现代化的维度划分为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和空间协调现代化。把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行为主体归纳为政府、市场、工商企业、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等五大行为主体,并绘制了生态现代化行为主体的“龟背图”,分析了行为主体在实现生态现代化中的作用。第二,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对生态现代化行为主体的行动策略进行了分析。分析了生态产品市场中消费者的策略选择及实现机理。认为生态产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会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消费者无法获得生态产品的全部信息,只有通过有限行为理性来模仿成功的消费者,从众者越多,越能增加其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生态合作策略。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情况会有所不同,导致地方政府之间的生态合作的博弈也会有所不同。地方政府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会出现采取生态合作策略、搭便车行为、不合作策略等不同的博弈行动。以利益相关者团体中的行业协会为例,通过非对称博弈分析了行业协会与政府之间的生态合作策略。得出行业协会出于维护自身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之目的,越来越多地影响政府的执政行为,从而降低了政府的环境管制效率,形成了一种制度路径依赖的锁闭状态这一结论。因此,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具有路径依赖性,政府既要考虑自身利益,还要关注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合宜的环境管制措施,以促进生态现代化的实现。第三,从生态现代化的四个主要维度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和空间协调现代化构建了生态现代化四角模型,较直观地分析了区域生态现代化的时空分异特征。认为东部地区的生态现代化综合指数高于东北地区的生态现代化综合指数。虽然中部地区的经济现代化高于西部地区的经济现代化,但西部地区的社会现代化、环境现代化与空间协调现代化指数均高于中部地区,从而导致西部地区的生态现代化综合指数高于中部地区的生态现代化综合指数。根据生态现代化的维度关系从三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首先分析了与我国各区域生态现代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强度的关系,认为四大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强度均呈现N型关系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四大区域在出现了短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双赢后又开始出现了“两难”境地,环境污染又开始出现“二次上升”的趋势。其次,通过对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分析,把脱钩弹性系数分解为规模脱钩弹性、技术脱钩弹性和结构脱钩弹性。发现结构脱钩弹性是分析脱钩弹性系数的关键因素。规模脱钩弹性和技术脱钩弹性在1990-2013年间基本都处于强脱钩状态,结构脱钩弹性和总的脱钩弹性系数变化幅度较大,但大致都经历了弱脱钩-复钩-强脱钩的过程,并且所处的状态和脱钩程度的大小与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宏观调控政策高度相关。最后,分析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系统的耦合机理,得出了三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均经历了初级失调-轻度失调-初级失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绝对协调的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也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强度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N型关系。第四,从理论角度分析了生态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认为生态意识、生态规制、生态补偿、生态创新、生态消费等是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因素。并利用信号博弈理论分析了生态消费的实现机理,结论显示,生态市场机制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消费,有利于生态消费者与销售者的博弈均衡,促进生态现代化的实现。第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各区域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路径依赖及各动力因素实现的动力机制。无论是全国范围还是四大区域,生态现代化对经济现代化的路径依赖最高,而对社会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和空间现代化的路径依赖稍低。各动力因素的实现中,生态意识的实现主要体现在重复用水率上,生态规制的实现主要体现在与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上,生态补偿的实现主要体现在排污费补助上,而生态创新的实现主要体现在环保科技人数上,但不同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实现的侧重点不同,动力因子实现的路径也有所差异。最后利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生态现代化系统动态仿真,并认为人口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变量,科技对生态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第六,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继续完善生态产品市场的运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加大生态创新的投资力度;完善生态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推动区域生态现代化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发展计划,提升人口素质;提升生态意识,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