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龄期子宫解剖带:MRI厚度、ADC值及性激素相关性研究

来源 :广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li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育龄期女性子宫各解剖带(内膜、结合带、肌层)MRI厚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同一月经周期内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生理机制及临床意义。
  材料与方法
  39位月经周期规律的健康育龄期志愿者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志愿者数据分两个阶段收集。第一阶段是2017年1月-2017年6月,共收集20位志愿者数据。20位志愿者分别于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接受子宫MRI检查,共4次。第二阶段是2017年9月-2018年4月,共收集19位志愿者数据。为了进一步体现分泌期的细微变化和明确是否正常排卵,第二阶段的19位志愿者分别于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中期、分泌晚期接受子宫MRI检查,共5次。同时,19位志愿者分别在月经期、增殖晚期、分泌中期进行一次性激素检查。月经期性激素检查内容为性激素六项,包括雌二醇、孕酮、促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泌乳素和睾酮,目的是体现志愿者的性激素基础水平正常;增殖晚期和分泌中期性激素检查内容为性激素四项,包括雌二醇、孕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目的是体现诱发排卵的雌激素峰和孕酮峰,以及促进卵泡成熟与排卵的促黄体生成素峰、促卵泡生成素峰,证明志愿者在研究的月经周期内正常排卵。
  本次研究通过同一台MRI机获得入组志愿者子宫MRI资料,子宫MRI扫描主要序列是T2WIVISTASPAIR序列和DWI序列(b=0、600、800、1000s/mm2)。本次研究用VISTA图像重建出各期子宫正中矢状位及横断位的图像并测量子宫内膜、结合带、肌层厚度及相应ADC值,观察并分析子宫各层解剖带厚度及其ADC值在月经周期内的变化规律。
  结果
  1.性激素检查结果
  1)19位志愿者卵泡期血清雌二醇、孕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泌乳素和睾酮水平均正常。
  2)17位志愿者血清孕酮明显升高,达到排卵期或黄体期血清孕酮范围,2位志愿者血清孕酮水平轻度升高,未达到排卵期血清孕酮范围。
  3)13位志愿者出现血清雌二醇高峰,6位志愿者血清雌二醇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
  4)18位志愿者出现血清促黄体生成素高峰,1位志愿者血清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
  5)12位志愿者出现血清促卵泡生成素高峰,6位志愿者血清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1位志愿者血清促卵泡生成素水平变化不大。
  2.MRI观察优势卵泡:增殖晚期至分泌早期39位志愿者均可见优势卵泡(直径≥10mm)。
  3.子宫各解剖带MRI厚度
  (1)子宫内膜MRI厚度
  1)39位志愿者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厚度各不相同(P<0.01),各期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泌期晚期子宫内膜最厚,单层子宫内膜厚度为6.92±1.59mm(横断位),6.38±1.48mm(矢状位)。月经期子宫内膜最薄,单层子宫内膜厚度为2.44±0.77mm(横断位),2.50±0.84mm(矢状位)。
  2)第二阶段数据(19位志愿者)增加了分泌中期,分泌中期单层子宫内膜厚度为6.36±1.50mm(横断位),6.38±1.48mm(矢状位)。
  3)子宫内膜厚度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至分泌早期,子宫内膜增厚速度最快,增厚约148.8%;分泌早期至分泌中期,子宫内膜增厚速度明显降低,增厚约4.8%;分泌中期至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增厚速度略加快,约8.8%;分泌晚期内膜厚度达到峰值。
  (2)子宫结合带MRI厚度
  1)39位志愿者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子宫结合带厚度不全相同(P<0.01),除了分泌早期至分泌晚期(P>0.05),其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期子宫结合带最厚,为4.92±1.56mm(横断位),4.90±1.56mm(矢状位)。分泌晚期子宫结合带最薄,为3.66±1.38mm(横断位),3.66±1.44mm(矢状位)。
  2)第二阶段数据(19位志愿者)增加了分泌中期,分泌中期结合带厚度为3.76±1.40mm(横断位),3.77±1.37mm(矢状位)。
  3)子宫结合带厚度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至分泌早期,结合带变薄速度最快,约23.5%;分泌早期至分泌中期,结合带略增厚,约0.5%,增厚不明显;分泌中期至分泌晚期,结合带稍增厚,约2.9%。分泌早期至分泌晚期,结合带厚度变化不大,呈平台样改变。
  (3)子宫肌层MRI厚度
  1)39位志愿者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子宫肌层的厚度不全相同(P<0.01),除了月经期至分泌晚期(P>0.05)、增殖期至分泌早期(P>0.05),其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月经期子宫肌层最厚,为10.76±2.17mm(横断位),10.95±2.22mm(矢状位)。增殖期子宫肌层最薄,为9.27±2.04mm(横断位),9.36±2.11mm(矢状位)。
  2)第二阶段数据(19位志愿者)增加了分泌中期,分泌中期肌层厚度为10.08±2.27mm(横断位),10.22±2.62mm(矢状位)。
  3)子宫肌层厚度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至增殖期,肌层变薄速度最快,变薄约14.5%;增殖期至分泌早期,子宫肌层厚度略增厚,增厚约0.5%,变化不明显,呈平台样改变;分泌早期至分泌中期,肌层迅速增厚,增厚约8.6%,分泌中期至分泌晚期,肌层厚度进一步增厚,约5.6%。
  (4)2种方法(矢状位和横断位)测量不同时期子宫各层解剖带(内膜P=0.872、结合带P=0.958、肌层P=0.749)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两种测量方法没有明显不同。
  4.子宫各解剖带ADC值
  (1)子宫内膜ADC值
  1)39位志愿者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子宫内膜ADC值不全相同(P<0.01),除了分泌早期-分泌晚期(P=0.096),其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泌早期子宫内膜ADC值最大,为1.386±0.124×10-3mm2/s。月经期子宫内膜ADC值最小,为1.032±0.184×10-3mm2/s。
  2)第二阶段数据(19位志愿者)增加了分泌中期,分泌中期ADC值为1.465±0.122×10-3mm2/s。
  3)子宫内膜ADC值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至增殖期,内膜ADC值升高速度较最快,升高约21.6%;增殖期至分泌早期,内膜ADC值升高速度稍减低,升高约10.4%;分泌早期至分泌中期,内膜ADC值升高幅度趋于缓和,升高约5.7%;分泌中期至分泌晚期,内膜ADC值呈下降趋势,下降约9.3%。
  (2)子宫结合带ADC值
  1)39位志愿者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子宫结合带的ADC值不全相同(P<0.01),除了增殖期至分泌早期(P=0.223),其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晚期结合带ADC值最大,为0.806±0.169×10-3mm2/s。月经期结合带ADC值最小,为0.638±0.221×10-3mm2/s。
  2)第二阶段数据(19位志愿者)增加了分泌中期,分泌中期结合带ADC值为0.756±0.111×10-3mm2/s。
  3)子宫结合带ADC值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至增殖期,ADC值升高,约16.3%;增殖期至分泌早期,ADC值略减低,约3.5%,变化不明显,呈平台样改变;分泌早期至分泌中期,ADC值稍升高,约5.6%;分泌中期至分泌晚期,ADC值继续稍增高,约6.6%,并达到ADC值峰值。
  (3)子宫肌层ADC值
  1)39位志愿者月经周期不同时期(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早期、分泌晚期)子宫肌层的ADC值不全相同(P<0.01),除了增殖期至分泌早期(P=0.322),其余两两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泌晚期肌层ADC值最大,为1.513±0.116×10-3mm2/s。月经期肌层ADC值最小,为1.303±0.122×10-3mm2/s。
  2)第二阶段数据(19位志愿者)增加了分泌中期,分泌中期肌层ADC值为1.529±0.085×10-3mm2/s。
  3)子宫肌层ADC值周期性变化
  月经期-增殖期,肌层ADC值迅速升高,约7.1%;增殖期至分泌早期,ADC值变化不大,呈平台样改变;分泌早期至分泌中期,ADC值迅速升高,约8.0%,此阶段增长速度最快;分泌中期至分泌晚期,ADC值稍下降,约1.0%。
  结论
  1.结合血清孕酮峰、雌二醇峰、LH峰、FSH峰分析,本研究19位志愿者均在研究的月经周期内正常排卵。
  2.正常子宫内膜、结合带及肌层都存在周期性变化,并不同程度受性激素调控。
  3.分泌晚期子宫内膜最厚,月经期子宫内膜最薄。
  月经期子宫结合带最厚,分泌晚期子宫结合带最薄。
  月经期子宫肌层最厚,增殖期子宫肌层最薄。
  4.分泌早期子宫内膜ADC值最大,月经期子宫内膜ADC值最小。
  分泌晚期结合带ADC值最大,月经期结合带ADC值最小。
  分泌晚期肌层ADC值最大,月经期肌层ADC值最小。
  5.月经期及增殖期是子宫的活跃期,表现为子宫内膜快速增厚、结合带快速变薄;分泌期是子宫的安静期,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速度平缓、结合带变薄速度平缓,其相应ADC值也随细胞组织、微循环的改变而周期性变化。子宫肌层的周期性改变很可能是为了辅助子宫内膜及结合带的变化。
  6.放射科医生观察及分析子宫MRI图像时,应考虑到月经周期不同时期子宫各解剖带厚度及ADC值的变化。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  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出现CHD1L基因扩增及过表达,CHD1L在肿瘤细胞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的恶性进展、分期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以CHD1L为靶标阻断肿瘤恶性进展的治疗有潜在临床应用前景,其前提是全面解读CHD1L的作用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前期研究中通过CHD1LChIP-Sequencing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发现CHD1L与ZKSCAN3基因转录启始位点上游区段存在潜在结
学位
研究目的  1.本研究探讨运算及绘画书写对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语言沟通能力和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借此提高痴呆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减轻照顾者负担;  2.通过对老年痴呆患者沟通能力进行非药物性干预研究,为临床护理实施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以期引起社会对痴呆老人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的关注,营造医护患和谐关系。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与分组: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广州市某老人院的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共45名,并
学位
目的  1.深入了解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真实体验  2.探讨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现状  3.探讨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  方法  1.质性研究: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质性研究  采用质性研究,使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对28例妇科癌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运用Colaizzi的现象学分析法进行分析。  2.量性研究:妇科癌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研究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
学位
研究背景: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在恶性肿瘤居首位。虽然近年来对于肺癌诊治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肺癌的5年生存率也仅有18%。目前WHO根据肺癌的病理学、治疗手段和预后将其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及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两种类型,其中NSCLC占肺癌80%-8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
学位
背景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中晚期特有的多脏器损害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2%~8%,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特征是妊娠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及其伴随症状如蛋白尿、FGR、低蛋白血症等,症状随孕周增加逐渐加重,甚至发展为子痫及多脏器功能衰竭,是导致孕产妇及围产儿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度子痫前期对母胎的生命健康危害更大,特别是34周之前发病的早发型重度子痫前
【目的】  本研究开展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比较其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并通过表面肌电信号分析上肢执行功能性活动时相关肌群的肌电信号改变,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及外周机制。  【方法】  筛选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住院并符合试验标准的脑梗死患者19例,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
学位
目的: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β/δ(PPARβ/δ)是参与人体多种代谢过程的基因调控转录因子。当其与配体结合而激活后,可与目的基因的启动子反应元件相结合来调控基因的转录过程。目前已有诸多研究表明PPARβ/δ可加快脂肪酸代谢,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炎症反应及增加肌纤维的氧化以提高运动表现等。然而,对于癌症,PPARβ/δ起到促进或是抑制作用,仍存在争议,特别在原发性肝癌方面的研究明显缺乏。
学位
目的:  1.探讨超高频超声造影在裸鼠卵巢组织同种异体移植后功能恢复评估中的可行性。2.探讨造影动态图像增强时间、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及量化参数与移植卵巢组织大小、存活情况、新生血管及内分泌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性,完善卵巢移植后在体影像学检测评估指标体系。  方法:  将42只BALB/c雌性裸鼠平均分为实验组(4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共6组,每组7只。实验组及阴性对照组行去势手术切除双侧卵巢
学位
研究背景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临床上输注红细胞悬液能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携氧量,维持机体的氧化反应。红细胞在体外储存过程中,细胞代谢、功能以及形态学相继发生改变,称之为储存损伤,英文特别用“storagelesion”形容,如:ATP、3-DPG浓度、NO及其衍生物等浓度的持续降低。离体条件下,一般使用CPDA血液保存液储存红细胞并放置于4℃的恒温冰箱中,保质期为35
学位
一、背景和目的  大肠埃希菌是人类肠道正常菌群之一,也是条件致病菌,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可引起肠道内感染导致腹泻。大肠埃希菌亦可引起肠道外感染,其中引起尿路感染的菌株被称为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UPEC)。  因为UPEC拥有独特的毒力因子,如粘附因子可以帮助细菌粘附宿主泌尿道上皮细胞,α溶血素和细胞毒性坏死因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