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唐诗以其语言凝练,韵律和谐,对仗工整,自然美景刻画清新优雅,富含诗人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感知,而深受中外读者喜爱。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是诗人寄托其情思的主要途径,对于众多国内外学者、译者来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仍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为拓宽意象翻译研究的视野,本文拟从语用视角研究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翻译。前人从未使用过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提出的语用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对李白诗歌中不同类型意象的翻译进行研究。因此,作者在顺应论的语境顺应视角下,结合陈植锷(1990)意象分类的方法,通过对几首李白诗歌中的意象的不同翻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三个主要发现:首先,顺应论研究语言的使用,而意象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使用的过程,需要考虑原诗人、译者及目标读者等诸多因素,所以顺应论可以为意象翻译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理论视角。其次,顺应论可以和不同类型意象的翻译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顺应论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而在所有的语境成分中,又着重强调语言使用者(发话者和释话者)。为获得最理想的翻译,在处理自然意象时,应顺应原诗人(发话者)的心理状态,在翻译与社会生活和活动相关的意象时,应顺应译者(释话者及发话者)的心理动机,在翻译人类想象的意象时,应顺应目标读者(释话者)的认知。最后,在顺应论视角下,翻译自然意象,与社会生活和活动相关的意象及人类想象的意象时,应分别采取在顺应原诗人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保留原意象,在顺应译者的心理动机基础上添加注解保留原意象,在顺应目标读者认知的基础上替换原意象的翻译方法。因为顺应论是新兴的语用理论,而意象翻译又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因此,目前的研究仍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