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宗教发展呈现世俗化的特点,宗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广泛和普及。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小说的最高成就,从这四部作品入手,研究它们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把握明代小说、明代文学乃至明代市民文化的内核。明代四大奇书都不是宗教小说,但又都写了宗教:《三国演义》中有太平道、五斗米道,有于吉、左慈显法术,有普静和尚说因果,主要人物诸葛亮经常身披道袍,仗剑做法,俨然道士模样;《西游记》以佛教史上的真事玄奘西行取经为基本的叙事线索,以道教炼丹术语来组合每一回的回目,其中的佛道斗法又与历史上明世宗的兴道排佛暗合;《水浒传》以道教仪式“罗天大醮”始,以“罗天大醮”终,又以道教的“九天玄女”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其中,此外,水浒的一百零八将中也有道士、和尚;《金瓶梅》有浓重的因果报应色彩,道教的吴神仙,佛教的普净禅师一则预言人物命运,一则点化度脱主角西门庆的后嗣,出场不多却是关键人物。因为以上这些内容,有很多学者试图用宗教原理来解读这几部作品,却往往有缘木求鱼、生拉硬扯之嫌。笔者认为,四大奇书属通俗文学,其面向的读者群多为市民大众,他们并无高深的宗教修养,对宗教原理也没有多少兴趣,基于这个原因,小说的作者不大可能在作品中认真严肃地宣扬佛道教义。之所以在这四部小说中出现如此之多的宗教书写,原因有:一、宗教生活是大众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反映生活,那么小说中出现宗教人物、宗教活动等宗教相关活动也是自然而然的了;二、小说作者用宗教来结构小说框架,延续小说情节;三、小说作者通过一些宗教相关的人物、情节描写,来制造神秘色彩,增加趣味性,从而迎合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宗教是以符合大众审美趣味以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四大奇书”的,它是经过小说“改造”的宗教,这种“改造”的宗教又促进了大众对宗教更好的吸收,甚至形成新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四大奇书”是市民的狂欢化,使宗教“脱冕”,又使新神“加冕”。从这个视角解读来明代四大奇书与宗教,发掘的不是小说中的宗教的意蕴,而是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的趣味和流行趋势。全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第一章总论文化视野下的明代宗教与小说中的宗教书写,共分三节,第一节从宗教的定义、宗教的种类、各种宗教的发展状况来概括明代社会宗教发展状况。第二节概述了从先秦两汉、六朝、隋唐、宋元以至明清,历代小说发展过程中所受到宗教因素的影响。第三节以佛道之争为例,分析、阐释了明代小说宗教书写的文化意义与审美意义,首先描述了明代小说中宗教之争的整体风貌,接着分析了明代小说中佛道之争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第二章探讨了《三国演义》与宗教的关系,分三节。第一节总括《三国演义》所包含的复杂的宗教观念:以儒家为主,佛道均有体现,同时还有民间信仰的植入。第二节分析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神化过程:从三国、南北朝时的武将身份,到唐代、宋代、元代配享姜子牙、单独封“王”,再到明、清的帝君。第三节重点分析道教人物于吉形象塑造的意义以及这一人物身上“太平道”的色彩。第三章探讨了《西游记》与宗教的关系,分三节。第一节总结了取经故事的发展历程:取经故事是以“玄奘西行”的历史事实为蓝本的,在最早记录这一事件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僧人玄奘,但随着大众文化的介入,取经故事的主角逐渐从真实人物玄奘转变为虚构人物孙悟空。第二节写《西游记》中的佛道之争与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反映了明代宗教发展的大体趋势,而佛道之争则反映了明世宗兴道灭佛的历史事实,作者写佛道之争主要是看中争斗情节所带来的趣味性。第三节以取经四众及重要人物观音为例,分析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宗教因素。第四章探讨了《水浒传》与宗教的关系,分四节。第一节概述《水浒传》中佛教、道教及其他宗教信仰的表现。第二节写《水浒传》作者的宗教态度:对佛、道都是有褒有贬,以“利用”为主。第三节写《水浒传》中的九天玄女具有“教母”的意义,罗天大醮实则结构了全篇。第四节写鲁智深和公孙胜虽然是宗教人物,但都不具有宗教意蕴,鲁智深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是增添喜剧意味,公孙胜的出现受到其它神魔故事的影响,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第五章探讨了《金瓶梅》与宗教的关系,分四节,分别论述了《金瓶梅》与佛教、道教、民间宗教之间的关系。《金瓶梅》中的吴神仙、普静禅师推动了故事情节,佛教的因果报应结束了全篇。《金瓶梅》中的宗教活动的描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宗教状况的文学反映,为研究中国古代宗教情况提供了可能,但作者对宗教的描写是世俗化的,理解是简单的、肤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