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联理论由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共同提出,后由他们的学生Ernst-August Gutt运用于翻译当中,从而产生了关联理论翻译观。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进行两轮交际的跨语言活动。第一轮由作者和译者构成,其中原作者是交际者而译者是接受者;第二轮由译者与译文读者构成,其中译者是交际者,译文读者是接受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有双重身份。在两轮交际活动中,最佳关联性是交际成功的保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一方面努力去寻找原文中的最佳关联,对原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同时,又要把自己的理解以最佳关联的方式,传达给译文读者。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来讨论小说《围城》中的翻译问题。
《围城》是钱钟书的著名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已被翻译成英、俄、日、法等七种文字。美籍学者夏志清曾经在其专著《现代中国小说史》中以十几页的篇幅对钱钟书进行介绍,称《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中在严肃的主题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幽默以及典故来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本文尝试将传统的汉译英研究和关联理论结合起来,考察《围城》英译本中的翻译策略,为小说翻译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以引起更多读者对《围城》和英译本的兴趣。
除引言和结论,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理论视角和结构。第一部分介绍钱钟书及其的小说《围城》、写作特色、翻译和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该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三部分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小说中隐喻翻译、典故翻译、幽默翻译的若干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模式、最佳关联、类同性与真实性、首要情形与次要情形、语境因素这五个基本概念,论述译本的翻译效果。
本研究表明,译者在处理《围城》中的隐喻、典故和幽默翻译时,在充分驾驭中西语言、文化的基础之上,力求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以再现小说原文的意象和风格。同时,译者中也采用了许多逐字翻译,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中本身存在着一些重叠部分,译文读者不必做出很大努力亦能理解原文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得出结论:JeanneKelly and Nathan K.Mao翻译的英译版《围城》,虽然存在着少量因为中西方差异而导致的一些文化遗失,但更多的还是大量经典成功的翻译案例在其中。从关联理论考察,译本在总体上是一部成功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