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上游不仅鱼类资源丰富,而且渔业方式也多种多样,对上游江段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其渔业现状,为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而且有助于评估三峡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对鱼类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兴利除弊的建议和对策。但是长期以来长江上游的渔业统计资料十分匮乏,并且仅有的一些统计资料也大多是定性的描述,没有定量的研究,而应用基础资料对上游的鱼类资源进行评估的实例就更少了。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水生生物流动监测站合江站1999-2002年的监测结果,对长江上游合江段的渔业捕捞现状进行了评估,研究了重要的经济特有鱼类长鳍吻鮈的年龄、生长和死亡,并对其资源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依据《渔具分类、命名及代号》国家标准(GB5147-85),将合江江段的渔具分为8类8型7式,共10种。1999-2002年各年的作业渔船数分别为159只,100只,107只和116只,并统计了各年使用不同渔具的渔船数目以及不同渔具的渔获物种类,另外还对三层流刺网、饵钓和滚钩等主要渔具的结构和渔法进行了描述。 (2)根据合江江段的渔业现状,将该江段的渔具分为三层流刺网、饵钓、滚钩和其它偶见渔具四类,以“船·天”作为捕捞努力量的单位,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乘以年捕捞努力量分别得到这四类渔具的年渔获量,并将这四类渔具的年渔获量相加估算出合江江段1999-2002年的渔获量分别为104563.464kg、65564.231kg、123684.966kg和107285.272kg。 (3)渔获群体由Ⅰ-Ⅴ龄组成,以Ⅰ、Ⅱ、Ⅲ龄个体为主,Ⅱ龄个体所占比例最大,其重量比达到了61.83%。用鳞片作为长鳍吻鮈年龄鉴定材料,长鳍吻鮈体长和鳞径的相关式为:L=3.2279×R0.8838(n=372,r=0.9719),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7.6915×10-6L3.1509(n=445,r=0.9922),体长和体重的生长方程分别为:Lt=316.1(1-e-0.29847(t+0.1922))和Wt=578.9(1-e-0.29847(t+0.1922))3.1509。拐点年龄ti=3.65a,拐点体重Wi=173.6g。 (4)合江江段长鳍吻鮈的年总死亡系数Z=1.2617,年总死亡率A=0.6929。自然死亡系数M=0.6151,自然死亡率v=0.3378。捕捞死亡系数F=0.6466,捕捞死亡率u=0.3551。由捕捞死亡系数估算出该江段1999-2002年长鳍吻鮈的年平均资源重量分别为8102.609kg、10079.553kg、32323.399kg和25358.183kg,而由体长股分析所得长鳍吻鮈的年平均资源量分别为4832.040kg、7321.310kg、19796.090kg和14562.380kg,取两种方法的平均值作为1999-2002年长鳍吻鮈的平均资源量,并根据长鳍吻晌在渔获物中的比例求得合江江段1999一2002年鱼类平均资源量为129075.560kg、87524.737kg、154217.721kg和130602.934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