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定量参数评估胃癌裸鼠肿瘤生长活性及ARHGEF10L参与胃癌形成过程的机制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zh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磁共振定量参数评估胃癌裸鼠肿瘤生长活性的研究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胃癌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我国的西北地区的胃癌发病率明显高于东南地区。胃癌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性与女性发病率之比约为2:1。由于饮食结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发病呈现年轻化倾向。目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然较低,治疗手段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放化疗为辅,因此对胃癌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及临床分期尤为重要。然而胃癌的癌变过程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的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以及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MR功能成像技术应用于肿瘤的诊断与评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就是其中一种,可以通过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b值),观察肿瘤内水分子的扩散情况,从而计算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ADC)值,ADC值越大说明水分子扩散能力越强,ADC值减低,则提示扩散受限,最终可以通过ADC值定量反映组织微观结构变化。体素内不相关运动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是多b值DWI成像,并且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中。在生物组织中,IVIM包括单纯水分子扩散运动和血液灌注两种因素。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组织内代表单纯水分子扩散运动的纯分子扩散系数(D),还可以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的假扩散系数(D*)、灌注比例(f),预测肿瘤组织的生长活跃程度,评估肿瘤治疗疗效。本课题研究 ARHGEF10L(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10-like protein,鸟苷酸交换因子10L)属于GEF家族蛋白,激活RhoA由无活性GDP-RhoA状态转化为有活性GTP-RhoA状态,从而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文献报道,ARHGEF10L基因位于染色体1p36区域,并且与卵巢癌、肝癌等肿瘤发生密切相关。胃癌肿瘤组织由于细胞成分高、含水量低,水分子扩散受限;通过降低ARHGEF10L蛋白表达,肿瘤组织内部的细胞数量、密度及血液供给等都会发生相应变化,从而通过磁共振IVIM评估其对肿瘤组织生长的影响。以往磁共振IVIM主要应用于乳腺癌、肝癌等人体肿瘤的研究,对动物肿瘤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从动物模型水平观察ARHGEF10L对裸鼠胃癌组织生长的影响,探讨磁共振IVIM定量参数(ADC、D、D*、f值)评估裸鼠肿瘤生长的应用价值,从而为肿瘤基础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研究目的利用磁共振分子功能成像定量参数评估胃癌裸鼠肿瘤生长活性,探讨ARHGEF10L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研究方法1、本研究选用4-5周BALS/C Nude裸鼠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随机将裸鼠分为实验组(n=10)和对照组(n=10),分别皮下注射对照组和干扰ARHGEF10L组的慢病毒细胞,构建胃癌裸鼠动物模型。2、采用GE Discovery 750 3.0T磁共振扫描仪和小动物线圈,分别对荷瘤裸鼠进行多b值DWI扫描,分别选取10个b值10、20、30、40、50、80、100、150、200、400 s/mm2,采用轴位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扫描;同时采用GE后处理工作站AW 4.6软件系统对IVIM图像进行分析,测量定量参数ADC值、D值、D*值、f值;最后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数据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性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对照组(CON)和干扰ARHGEF10L组(shARHGEF10L)的肿瘤ADC值分别为 2.39±0.24×10-4mm2/s、4.13±0.21×10-4mm2/s(P<0.001),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CON)ADC值相比,干扰ARHGEF10L组(shARHGEF10L)ADC值较高,说明干扰ARHGEF10L后肿瘤水分子扩散受限减弱,提示ARHGEF10L可能促进胃癌细胞生长。对照组(CON)和干扰ARHGEF10L 组(shARHGEF10L)的肿瘤 D 值分别 6.81±0.21 × 10-3mm2/s 和 8.03±0.13 × 10-3mm2/s,(P<0.001),两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CON)D值相比较,干扰ARHGEF10L组(shARHGEF10L)D值较高,说明干扰ARHGEF10L后肿瘤真实水分子扩散受限减弱,同样提示ARHGEF10L可能促进胃癌细胞生长活。对照组(CON)和干扰ARHGEF10L组(shARHGEF10L)的肿瘤D*值分别为4.37±0.15 × 10-2mm2/s、4.55±0.17× 10-2mm2/s,P>0.05;对照组(CON)和干扰ARHGEF10L组(shARHGEF10L)的肿瘤f值分别为0.21 ±0.02、0.17±0.01,P>0.05;对照组和干扰ARHGEF10L组的D*值、f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磁共振IVIM定量参数ADC值、D值可以有效评估胃癌裸鼠肿瘤生长活性。2、磁共振分子功能成像定量参数提示ARHGEF10L可能促进胃癌细胞生长。第二部分 探究ARHGEF10L参与胃癌致病过程的机制研究研究背景作为鸟苷酸交换因子家族蛋白(RhoGEF)之一,鸟苷酸交换因子10L(Rho 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10-Like 1,ARHGEF10L)位于染色体 1p36 区域,编码GrichGEF蛋白,可以激活RhoA由无活性GDP-RhoA状态转化为有活性GTP-RhoA状态,进一步参与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文献报道位于ARHGEF10L基因上的两个SNP位点(rs2256787和rs10788679)可以增加子宫内膜样卵巢癌(endometrioid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浆液性卵巢癌(serous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的致病率。另外最近文献报道,在肝细胞癌中,ARHGEF10L基因上的两个SNPs位点(rs2244444、rs12732894)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同时在肝细胞癌中ARHGEF10L蛋白表达水平增高,可以通过活化GTP-RhoA-ROCK1-Phospho ERM促进肝细胞癌的致病过程。但是ARHGEF10L参与胃癌致病过程的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然不清楚。研究目的研究ARHGEF10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细胞迁移能力以及EMT作用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深入研究ARHGEF10L参与胃癌致病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收集临床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n=6),分别提取组织蛋白质,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RHGEF10L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2、购买培养SGC7901胃癌细胞系,应用转染试剂PolyJetTM In Vitro DNA(SignaGen,USA)分别将对照组质粒(pcDNA3.1-RFP)和过表达 ARHGEF10L质粒(pcDNA3.1-ARHGEF10L-RFP)转染胃癌细胞中,72小时后收集细胞,分别提取细胞蛋白质,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RHGEF10L蛋白表达以确定ARHGEF10L过表达效率。同时在SGC7901细胞中进行Cell Counting Kit-8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血管形成实验,分析研究过表达ARHGEF10L蛋白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3、培养胃癌细胞系SGC7901,应用转染试剂PepMuteTM siRNA Transfection Reagent 分别将对照组 RNA(Allstars)和干扰 ARHGEF10L 组 RNA(Anti-ARHGEF10L siRNA)转染胃癌细胞系中,72小时后收集细胞并且提取细胞蛋白质,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RHGEF10L蛋白表达以确定ARHGEF10L干扰效率。同时在SGC7901细胞中进行Cell Counting Kit-8实验、Transwell实验以及血管形成实验,分析研究抑制ARHGEF10L蛋白表达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4、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分别干扰或者过表达ARHGEF10L,72小时后收集细胞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上皮细胞标记蛋白(E-cadherin)和间质细胞标记蛋白(N-cadherin、Slug)表达情况,分析研究ARHGEF10L对胃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5、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分别转染对照组质粒(pcDNA3.1-RFP)和过表达 ARHGEF10L 质粒(pcDNA3.1-ARHGEF10L-RFP),应用 Rho Activation Assay Kit试剂盒检测GTP-RhoA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检测下游相关ROCK1、pERM蛋白表达水平,分析研究过表达ARHGEF10L蛋白对RhoA信号通路的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6、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分别转染对照组质粒(pcDNA3.1-RFP)和过表达ARHGEF10L质粒(pcDNA3.1-ARHGEF10L-RFP),转染48小时后收集细胞,提取RNA进行RNA-sequencing分析(上海欧易生物公司),分析研究ARHGEF10L可能参与的下游信号通路。研究结果1、在癌旁组织相比,在胃癌组织中ARHGEF10L蛋白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转染过表达质粒(pcDNA3.1-ARHGEF10L-RFP),可以成功增加ARHGEF10L蛋白表达。CCK-8实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ARHGEF10L蛋白可以增强胃癌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ARHGEF10L蛋白可以增强胃癌细胞迁移能力;血管形成实验证明,过表达ARHGEF10L蛋白后胃癌细胞血管形成增多,并且均有统计学差异。3、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转染ARHGEF10L小干扰RNA(Anti-ARHGEF10L siRNA)可以成功抑制ARHGEF10L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K-8实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抑制ARHGEF10L蛋白表达可以降低胃癌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证明与对照组相比,抑制ARHGEF10L蛋白表达可以降低胃癌细胞迁移能力;血管形成实验证明抑制ARHGEF10L蛋白表达后胃癌细胞血管形成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western blot结果证明,过表达ARHGEF10L可以降低上皮细胞标记蛋白E-cadherin表达,同时增加间质细胞标记蛋白N-cadherin、Slug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反,抑制ARHGEF10L蛋白表达可以增加上皮细胞标记蛋白E-cadherin表达,同时降低间质细胞标记蛋白N-cadherin、Slug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在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过表达ARHGEF10L蛋白促进GTP-RhoA、ROCK1、pERM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胃癌细胞系SGC7901中,RNA-sequencing分析提示过表达ARHGEF10L蛋白促进HSPA6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ARHGEF10L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与胃癌致病过程密切相关。2、Cell Counting Kit-8实验、Transwell实验和血管形成实验提示过表达ARHGEF10L蛋白可以增加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血管形成能力,相反,抑制ARHGEF10L蛋白表达可以降低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血管形成能力。3、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ARHGEF10L可以降低E-cadherin蛋白水平,同时提高N-cadherin和Slug蛋白水平,从而诱导胃癌上皮间质转化的发生,进一步促进胃癌的致病过程。4、在胃癌细胞中,过表达ARHGEF10L蛋白可以通过促进GTP-RhoA-ROCK1-pERM信号通路从而参与胃癌的致病过程。另外,过表达ARHGEF10L蛋白提高HSPA6蛋白表达。
其他文献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当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重要方法。然而,根据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CIBMTR)2016~2017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患者在接受allo-HSCT后,血液肿瘤的复发仍然是致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全相合同胞供体vs非血缘供体移植,59%vs 51%)。我们的研究提
第一部分基于TCGA分析的AML患者中Notch1相关基因的筛选研究背景: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在分子表型上高度异质性的疾病,其特点是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转化。在白血病前期和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受影响的造血细胞逐渐积累了一系列分子变化,包括细胞的体细胞突变、基因组遗传学异常、表观遗传学变化和转录组学变化。通过新一代测序手段,已在AML中鉴定出多种
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病及高发病,全球近一半的食管癌新增和死亡病例均发生在中国,严重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局部晚期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局部失败率较高。乏氧是实体瘤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多项研究证实:食管癌中肿瘤乏氧区域的存在可导致较差的预后。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作为乏氧相关因子,在多种癌症中表达的增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
化疗性肠炎(CE)是化疗主要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之一,其中CPT-11诱导的化疗性肠炎临床发生率竟高达80%,ESMO临床指南推荐的CE治疗药物疗效欠佳。近年来,肠道缺血性损伤在化疗性肠炎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逐步进入学术视野,但是在动物模型中没有相关直接证据,且缺血性损伤的诱发机制尚不明确,更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措施。首先,化疗可诱导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的大量释放,后者可诱导TLR-4/p3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是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HCC诊断时多已进展到晚期,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HCC多为富血供肿瘤,肿瘤新生血管表面高表达某些特异性分子如Endoglin。Endoglin,又称CD105,它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受体复合
头颈部肿瘤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可发生在头颈部的多个部位,如:喉、甲状腺、鼻咽、颌面部等。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估计每年有55万新发病例和30万死亡病例。其中,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我国鼻咽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
第一部分 tTG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意义研究目的:探讨tTG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临床意义,从临床水平为乳腺癌肿瘤耐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从2014年1月-2019年6月间病理科存档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女性单侧乳腺癌病人71例,记录完善的临床病理资料;(2)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新辅助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tTG蛋白表达的变化;(3)分别根据RECIST
第一部分微管亲和调节激酶2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背景: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中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尽管年发病率只有3/100万,但严重危害青少年患者的身体健康。由于骨肉瘤具有明显异质性、基因组不稳定性和早期转移以及化疗效果不敏感的特点,骨肉瘤已成为青少年和青年人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化疗技术和外科技术的进步,骨肉瘤的治疗方案由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截肢治疗转变为日益规范的新辅助化
肾细胞癌(RCC)是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3-5%。在美国,R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部分原因是肥胖,高血压,吸烟和暴露于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率高,另外由于影像学的应用不断增加,肿瘤的检测也得到了改善。据统计,2017年美国估计有63,990例新的RCC病例和14,400例与RCC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目前外科手术仍是RCC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是存在大约20-40%的患者可能在肾切除术后复发
研究背景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报告显示:世界范围内,胃癌(Gastriccancer,GC)位列第五大常见癌症,并且是第四大癌症死亡原因,2020年全球新增胃癌病例人数约1,089,103例,估计死亡人数约768,793人。其中,2020年我国预计新发胃癌病例数目以及死亡数目分别占全球的43.9%与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