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生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遭受许多病害的威胁,随着花生的大面积种植,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花生各类病虫害,对于保持花生供求平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防控病虫害等生物逆境和低温等非生物逆境的不利影响,经常通过采用喷施、撒施杀菌剂、杀虫剂等来减轻危害,但是容易造成靶标不准、伤害天敌等弊端。因此,改进农药施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种子包衣技术是国内正在开发并已经利用的农业高新技术。本论文主要研究吡虫啉拌种在不同条件下提高或降低花生种子活力,并通过对花生植株生长性状、SOD. POD等酶活性多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种子处理对花生种子萌发及幼苗期生理生化的影响,同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进一步明确吡虫啉拌种在不同条件下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从而为农业生产中应用吡虫啉拌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概述如下:1.不同温度下吡虫啉拌种对种子发芽率和种子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花生种子发芽率提高,种子活力增加;30℃时,种子发芽率和种子活力增加的幅度减小。2.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浓度的吡虫啉拌种对花生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处理最低用量对种子萌发影响作用不明显,最高用量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吡虫啉拌种烂种率明显高于未拌种处理,且出苗率低。主要表现为吡虫啉以30ml/15kg种子拌种时对花生种子的效果最好,主要表现为株高、侧枝数、地上鲜重、地下鲜重相对未拌种处理分别增加了3.23cm、0.5个、1.17g、0.22g;。并通过对花生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表明在较低温度下,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电导率加大,细胞膜透性增大,对花生幼苗有一定的伤害,最终导致烂种数增加。3.通过室内小杯法在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测定吡虫啉拌种不同天数后播种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通过对花生幼苗株高、根长等生长性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保护酶的比较,表明在25℃条件下,土壤相对湿度为60%,吡虫啉以30ml/15kg种子拌种时,拌种1天后播种,对花生幼苗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相对未拌种处理,株高、侧枝数、地上鲜重、地下鲜重分别增加了5cm、0.4、0.49g、0.07g。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保护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拌种天数的增加,吡虫啉处理对花生幼苗的促进作用变小,且在拌种7天后播种时,对花生的安全性降低,烂种率增加,且对幼苗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温室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拌种对花生不同生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进一步明确了吡虫啉拌种在不同条件下对花生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对指导农业生产中应用吡虫啉拌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