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学习目标对应一个教学活动,相应的,会产生一条评价标准。学校一直在发挥作用,但面临的挑战却在不断发生变化。教什么、怎样教、如何评价三者不再相互独立,教育者需要关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课改背景下,教师避免只关注知识而忽略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但似乎出现了过于关注情感而忽略知识的情况,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没有实现,课程的一致性成为急需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课程一致性和数的认识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然后对课程一致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总结了课程一致性包含的因素,然后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分析教师在《数的加法》课程一致性部分,采用课堂观察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通过设计访谈提纲和知识与认知过程维度分类框架多维度了解教师的课程一致性,发现教师在课程一致性方面会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改进课程一致性的策略。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一致性研究是在美国制定课程标准后才开始的,集中在中学、大学的数学、科学课程,研究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环节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对比分析结果和访谈内容发现,教师用举例子、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运用评定准则、提问、小练习、作业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并以此改进教学。教师的添加教学在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应用程序性知识方面具有极强的一致性,但在加法运算的教学中更多的是记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并没有高水平的认知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具有一致性。研究发现,课程标准、教学经验、教学参考资料、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和对教材的解读、教学时间的分配、学生的认知水平等都能影响教师的课程一致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解读教材,设计课程;教师一方面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学科内容知识,并具备能够将学科内容知识应用到教学中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注意师生互动的技巧和知识的准确性和难易程度。同时,教师与教材编者、教育组织等团体和教师团体的交流也能帮助教师实现课程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