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工作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不断提高。伴随着城市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长足发展,贫困人口的数量与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减贫工作成效显著。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数据显示,2014年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尽管我国已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反贫困发展战略,但是在如何彻底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方面仍面临重大考验。农民增收问题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贫困结构复杂,致贫原因多样,并呈现出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单维贫困到多维贫困、静态贫困到动态贫困、短期贫困到慢性贫困的新特点。而传统的贫困测度方法以及减贫措施大多具有事后性,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贫困的事前预防与消除,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应运而生。而在各种影响贫困脆弱性的因素当中,民间借贷与社会资本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发展金融作为能够减少农村贫困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社会信用体制不健全,金融抑制的现象突出,直接影响着金融主体对社会资金的获取和配置。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的正规信贷可得性只有27.6%,低于40.5%的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农村居民正规信贷约束严重的情况下,民间金融的作用不容忽视。常规的反贫困策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民间信用内生于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需要,是现行经济结构与传统文化共生的结果,探索这一融资方式缓解贫困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家庭摆脱贫困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情味浓厚的中国农村,乡土情结严重,社会网络不仅可以通过增加居民收入,促进人力资源积累与扩展就业机会等途径缓解农村的脆弱性问题,而且可以有效的减少信息不对称,通过促进亲朋好友之间的民间借贷间接提升农村家庭收入,降低农户的贫困脆弱性。本文基于微观数据,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对民间借贷与社会网络的减贫作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社会网络在不同收入群体中的增收作用大小进行了定量估算。同时,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将心理学的中介效应引入社会网络发展作用的衡量上,对农村社会网络增收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测算。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 引言。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并介绍了文章的主要结构、研究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章 理论综述。回顾了贫困脆弱性以及社会资本尤其是社会网络缓解贫困机制的研究发展状况,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网络通过民间借贷缓解贫困的内在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阐述了现有研究有待提升的空间,为后续分析打下基础。第三章 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结合统计数据从民间金融的合理性、发展状况以及风险分析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第四章 研究设计。介绍了研究指标的选择与样本的数据来源,包括样本数量、地区分布、基本数据概况等。第五章 实证分析。综合运用Logit、Probit、分位数回归等研究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CFPS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得到关于社会网络与民间借贷影响静态与动态贫困的一些初步结论。第六章 中介效应检验。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检验的量测模型讨论社会网络影响农户经济状况的作用机理,并结合微观数据,引入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估计社会网络通过民间借贷促进农户增收的中介效应占比。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在总结前面结论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规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针对农村地区社会网络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民间借贷发展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