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格局虽然已经不再是国、版、油、雕四分天下,但架上绘画仍然是中国艺术的主流。在架上绘画领域里,中国画还是占有十分主要的的位置,纵观中国八十年代以来绘画材料与技法的嬗变,令人喜忧参半。一方面画家对于绘画材料的研究与实验抱有很大的热情,使其作品的面貌焕然一新,使大众重新燃起对当代中国画绘画久已失去的信心。另一方面有很多画家在尝试把传统绘画材料和新型化学材料相结合时,根本不顾及物质之间的亲近或排斥的一般规律,粗暴的把本不相关的材料勉强纠结在一起,造成画面效果的粗糙而黯淡,并且不易保存。本论文所阐述的“中国画”概念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定义,笔者认为只要不离开传统媒介材料,对一切传统材料技法的沿承与发展都应属于中国画的范畴。在论文的第一章围绕岩画——矿物质颜色和植物色——水墨的兴起和勃兴——文革的断层——八五美术思潮中的水墨创新萌芽这条主线,对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二章论述中国画传统材料语言的叛逆与承接。前者主要以谷文达和杨诘仓作为表述的个案,后者论述了承接的两种方式,两种方式的承接一种是回归和借鉴传统技法对传统材料进行再认识。或是把一些特殊技法融入到笔墨技巧中去,不改变中国画传统的表现程式。另一种承接是艺术家从个体语言探索入手,在自己的知识谱系中转换和延展中国画的材料意义,在传统与先锋的碰撞中总结和阐述中国画材料的传承和变革。第三章是通过对胡伟、晁海和徐累这三名艺术家的深入解读来论证中国画材料技法的当代性转换的诸种可能。针对当下诸学科“互渗、融合”的特点,用典型的后现代文化语汇来释读个案中材料技法的美学意义。本文在方法论上兼顾对中国画整体严谨的理性分析和艺术家的个案阐释。力求通过对中国画绘画材料的发展进行脉络的梳理,希望能够对中国画的沿承与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