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知青研究就已经产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同的学科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传统。文学研究从回忆录、自传等文本意义出发,逐渐扩展至知青作家精神本质的探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感观,但很难从宏观层面来把握历史进程。史学研究探讨了上山下乡的动因,历史事件的评价与经验,对历史事件有整体性把握,但忽视了个体参与其中的自我建构。社会学研究多从“国家——社会——个人”的关系进行考察,进行一种多维度阐释,但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影响,过分强调了社会因素,而忽略了个体概念。此外,已有知青生命历程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上山下乡”这一事件对个体后期生命历程的影响,是一种阶段性的影响分析,本质上是对现有社会制度的探讨,而不是知青生命历程本身。在这个反思的时刻——建国六十年,上山下乡四十年与改革开放三十年,知青作为历史过程的见证者,再度受到关注。那些忙于生计、淹没在改革浪潮中的知青,他们究竟生活在怎样的图景之下,他们生命里有着怎样的历史烙印,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本研究以知青为调查主体,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其生命历程进行连续、动态的考察,不仅展示上山下乡、返城、成家立业、职业流动(下海、下岗)等生活转折,还要探讨与日常生活相契合的社会变迁。以个人、社会、国家三位一体的视角出发,分两条线索——社会历史事件影响和个体能动选择,对知青的生命历程进行解读。研究发现,知青的生命历程带有明显的制度安排以及社会变迁的痕迹;改革开放以前,他们的生命轨迹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后期的改革开放和下岗再就业中,个体的能动选择使他们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生命历程出现分化;同时性别分层使男女两性的婚姻出现了差异;个体生命历程还受到他人的生命历程影响,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代内,同样也扩展至代际之间。作为“后五届”,由于年龄层级的影响,他们的生命历程与“老三届”有着本质的不同,由此而形成的认知也相去甚远。不同的历史情境、不同的时空转移、不同的个体选择,三者的纵横交错形成不同的生命结点,进而影响个体生命的进程,形成特殊的人生体验。因此,个体生命历程有了历史纵深感,社会变迁过程也展示了人类的能动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知青研究的真正价值才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