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侵染而引起的黄瓜枯萎病,是世界性的根际土传病害,一般年限发病率为10~30%,给黄瓜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会带来“3R”问题,且污染环境。嫁接换根虽说可以从根本上防治枯萎病,但是由于嫁接技术相对有难度,嫁接后管理繁琐,嫁接后黄瓜品质下降等原因导致实际生产中推广面积有限。利用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的诱导抗病性技术进行防治已经成为新的病害控制措施。本实验在培养基条件下,用西芹鲜根、鲜根际区物及种子的丙酮、乙醇和蒸馏水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分别进行处理1代和每代处理而后连续培养,每1代均测定不同处理病菌的菌落直径及其田间致病力,用以筛选黄瓜枯萎病菌的弱毒菌株。与此同时,测定每1代不同处理病菌分泌的毒素—镰刀菌酸含量及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用以研究不同西芹鲜根物质及种子的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致弱作用机理。随后用筛选到的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作为诱导物进行了黄瓜枯萎病诱导抗性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50mg mL-1的西芹鲜根、根际区物及种子的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分别处理1代后,不同处理均表现为第1代枯萎病菌的直径受抑制作用最强,以后随着继代培养代数的增加,各处理与其对照间差异不显著,抑制作用逐渐减小。鲜根、根际区物及种子的3种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的致病力有致弱作用,各处理的病情指数随着继代培养代数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至第6代时,西芹鲜根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7.5、29.2和28.3;西芹根际区物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8.3、27.5和28.3;西芹种子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处理的病情指数分别为29.2、28.3和28.3。实验通过西芹鲜根、根际区物、种子的3种浸提液1代处理后,继代培养6代未能获得黄瓜枯萎病菌的弱毒菌株。2.50mg mL-1的西芹鲜根、根际区物及种子的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分别每代处理黄瓜枯萎病菌后,其中丙酮、乙醇浸提液处理对继代培养第1~5代黄瓜枯萎病菌具有化感抑制作用,而蒸馏水浸提液处理对继代培养第1~5代病菌的生长既表现为抑制作用又表现为促进作用。鲜根、根际区物及种子的3种浸提液对继代培养第1~5代黄瓜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具有致弱作用,且随继代培养代数的增加,不同处理病菌的致病力表现为逐渐降低。至第5代时,西芹鲜根丙酮浸提液处理的致病力为0,根际区物乙醇浸提液处理的致病力为6.7%,种子乙醇浸提液处理的致病力为3.3%,实验通过西芹鲜根丙酮、根际区物乙醇和种子乙醇浸提液的每代处理筛选到了3株黄瓜枯萎病菌的弱毒菌株。3.50mg mL-1的西芹鲜根、根际区物及种子的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处理1代对第1~6代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镰刀菌酸含量具有减小作用。不同浸提液处理抑制黄瓜枯萎病菌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能力逐渐减小。西芹鲜根物质及种子浸提液处理1代后,不同处理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镰刀菌酸含量及纤维素酶活性同其致病力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50mg mL-1的西芹鲜根、根际区物及种子的丙酮、乙醇、蒸馏水浸提液每代处理显著抑制第1~5代黄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的产生,显著降低果胶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积累,即对黄瓜枯萎病菌产毒素和产细胞壁降解酶的能力具有致弱作用。西芹鲜根物质及种子的浸提液每代处理后,不同处理黄瓜枯萎病菌的致病力同其继代培养过程中分泌的镰刀菌酸含量、纤维素酶活性及β-葡糖糖苷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低镰刀菌酸含量、低果胶酶活性可作为筛选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的辅助指标。4.实验筛选的黄瓜枯萎病菌弱毒菌株FOC-RA-5、FOC-SE-5和FOC-RSE-5的致病力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弱毒菌株FOC-RA-5可显著激发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表现为黄瓜枯萎病的发病率比对照一定程度上降低。采用浸根和蘸胚根的诱导方法优于灌根、注射、喷雾处理,挑战接种后15d,两种方法的相对防效仍在50%以上,是最佳诱导方法。诱导物浓度越高,相对防治效果越显著,1.0107个ml-1是最佳诱导接种浓度;中等浓度挑战物处理,相对防治效果最好,1.0106个ml-1是最佳挑战接种浓度。弱毒菌株FOC-RA-5诱导处理黄瓜植株后,相对防效随诱导间隔期的延长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间隔期为72h的处理相对防效最大,是最佳诱导间隔期。此外,黄瓜幼苗经多次诱导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黄瓜的诱导抗病能力,3次诱导处理在整个调查期间防治效果达83%以上,为最佳诱导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