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科技的创新,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包括P2P、股权众筹、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也推动了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的密切结合,各种传统金融服务纷纷推出了构建于互联网平台之上,结合了实时传输、身份识别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新型服务模式。这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在网络载体上的活跃,使得网络消费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甚至工作中的重要交易模式之一。这些新型的产品和服务不仅完全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给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服务,覆盖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消费者在享受多样服务时都能直接体会到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带来的巨大便利。然而在享受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与此同时消费者的隐私遭受侵犯的风险也在显著增加,网络载体在加速服务提供的同时也加速了隐私侵权的传播速度,扩大了隐私侵权的辐射范围,使得新时代背景下隐私遭受侵害的程度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专门的隐私权保护体系,保障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法规严重缺位,特别是缺乏消费者得以直接援引的法律法规,这就使得消费者主动维权之路变得异常艰难。这些责任追究途径的不畅通同时也助长了社会侵犯隐私、从事隐私交易等不正之风,侵权行为人多抱以“法不责众”的心态而更加无所畏惧,这反过来也加剧了消费者遭受隐私侵权的发生。伴随互联网迅猛发展创新而屡屡爆出的隐私泄露事件在一次又一次提醒我们,保障消费者的隐私权迫在眉睫,构建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隐私权保护体系,强化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亟需落实。本文以消费者的隐私权为研究对象,以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为背景,结合比较研究的方法,沿着隐私权理论的基本渊源,在分析我国隐私权保护现状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欧美各有所长的保护模式,并拟对我国构建起消费者的隐私权保护制度提出可行的建议。本文除引言和结论部分外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隐私权基本理论概述。此部分为全文的理论根源,从隐私和隐私权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沿革历程表明隐私权的内涵和外延随时代和社会变革而不断调整,并且结合隐私权与消费者基本权利的关系,阐释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互联网金融对消费者隐私权保护的挑战和冲击。在前文隐私权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分类论述当前常见的隐私侵权行为,提出互联网金融发展给当前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带来的主要挑战。同时在此部分也着重梳理了个人信息与隐私的关系,即虽然相互独立但有所重合,且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重合度显著提高,隐私信息占据隐私总比重日益增加的趋势。强化了本文的主要侧重点为隐私信息的保护,强调了相比传统隐私权保护模式现代新型隐私权保护的特殊性。第三部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消费者隐私收集的法律保护。此部分从隐私保护的首要环节——收集过程出发,先找寻出现存体制下在隐私收集方面暴露出的主要问题,然后梳理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对隐私收集的保护现状,最后结合美国和欧盟在隐私收集方面的保护方式进行比较和借鉴。第四部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消费者隐私利用的法律保护。此部分从隐私信息收集之后的利用过程入手,首先提出当前隐私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简要介绍我国现存法律法规对隐私利用的规范和要求,并且结合美国和欧盟的立法和实务经验予以借鉴。第五部分,互联网金融环境下我国消费者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本部分在前文基础理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特殊性分析以及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针对前述提出的隐私收集和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完善隐私立法、强化制度设立、探索行业自律和隐私认证、增强消费者教育和整合救济途径这几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我国消费者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