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选取山西省八所高等院校(包括理工类、师范类和医学类)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在对其生殖健康知识(Knowledge)、态度(Attitude)、行为(Practice)即KAP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类型院校和不同学历的学生之间生殖健康知识、自我价值观、态度、行为及需求情况的差异,知识、自我价值观与态度的关系,知识、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以及研究对象对生殖健康知识的需求情况,为健康教育部门制定高等院校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式提供理论依据。针对高校学生性知识缺乏而他们对性问题却持更开放的态度,大学里性教育空白等等,一切都表明在高校中开展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势在必行。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ICPD)不仅明确了生殖健康的定义:“在人类生殖系统和过程的一切事宜上,包括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完好状态”,并将青少年作为生殖健康的弱势人群而加以关注。就我国而言,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至今尚处于启动阶段,相关经验十分有限。目前社会上对性观念、性道德、社会责任的认识比较混乱,而国内外性病、艾滋病呈越来越严重的流行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加强青少年的生殖健康意识和保健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学生知识、自我价值观、态度、行为和需求的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医学专业高于非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年龄在25-29.99岁之间要好于其他各组,但在对艾滋病病毒非传播途径、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措施、性病种类及女性生殖健康方面知识较薄弱,且对艾滋病病毒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以医学类院校学生最低。大部分学生对自我具有自信信念,师范类学生对自我的肯定信念较差;受教育程度越高,自信信念越强。综合类院校学生更赞成“性自由、性解放”;对性病病人和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以综合类院校学生最低,在社交情况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会避而远之的比例达到54.25%,其中以医<WP=5>学类院校学生比例最高,提示高校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仍存在严重歧视;三类院校学生一致认为会采取措施预防艾滋病,但会因为害怕艾滋病而改变自其行为的学生不到一半。学历越高越不赞成 “性自由、性解放”和已婚性行为,但研究生对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歧视程度高于本科生;研究生具有自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强于本科生。医学类院校学生寻求生殖健康知识的积极性最高,综合类院校最低;研究生寻求知识的积极性较本科生高,在获得知识的途径和希望获得知识途径中,本科生比研究生多了同学朋友。学生获得性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报纸书刊、电视、广播、同学朋友和录像等,只有15.51%的学生的知识来源于学校老师。在学校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增强青年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防范意识,提高青年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端正态度,才能有效地控制艾滋病的蔓延和传播。目前,在健康教育的诸多形式中,以健康教育课课堂教学效果最好,开设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讲座及举办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宣传教育骨干培训班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讲课内容应侧重于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艾滋病的预防;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和政治问题;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与艾滋病相关的敏感问题,如高危性行为、性病与艾滋病的联系、性自慰、安全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无偿献血知识及禁毒知识等内容。在今后的性病艾滋病防治教育项目中,应重视提供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客观性,从而使学生对性病艾滋病有个综合性认识,一方面达到消除因无知而引起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来保护自己,达到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