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缠绵难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防治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巩固疗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临床研究中方药多变、制剂各异,中医辨证分型和疗效评价尚缺乏统一的认识和规范标准,而现有标准因缺乏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研资料,无法获得临床的普遍认同。本研究从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证素特点的角度出发,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数理统计,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阳性及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例进行证候、证素对比研究,并进一步探索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为临床科研、提高疗效及证候规范化提供有利参考。对象:2011年9月—2012年2月期间收集就诊于东直门、东方医院消化科门诊,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史并有症状,经胃镜及C13呼气试验检查诊断为Hp阳性或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病例各40例。方法:设计临床研究观察表,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C13呼气试验、胃镜检查等各方面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完成。结果:(1)男女患者比例为1:1.96;年龄平均值为48.5,其中50-59岁及40-49岁年龄阶段人数较多;发病诱因主要为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受凉和劳累;患者饮食偏嗜以甜食、辛辣、浓茶、油腻、煎炸为主。(2)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类主要是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胃热内蕴证、脾胃虚弱证,且肝胃不和证(12例)、肝胃郁热证(12例)>脾胃虚弱证(11例)>胃热内蕴证(5例); 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类主要是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且脾胃虚弱证(21例)>肝胃不和证(11例)>肝郁脾虚证(8例)。(3)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性证素主要有气滞、热、气虚、气逆、阳虚,病位证素主要是脾、胃、肝;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气滞、气逆、热、阳虚、阴虚,病位证素主要是脾、胃、肝。(4)针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相关性研究表明,尚不能认为HP阳性及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