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存在的知识占有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知识占有现象赋予教师教学的威权地位,使得教学流于执行预定的程序而呈现固化态势,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被隐匿。从哲学层面进行反思方能找出学生主体性被隐匿的根本缘由,进而得出纾解这一现象的启示。已有研究多停留在存在论基础上的“主体间性”视角,反观现代哲学界,近半个世纪以来正在卷起一股“去中心”化的差异思想之风,如何回应那“从不是我的’他者’”已经成为焦点话题。他者也成为一个门派林立、观点涤荡的交叠场域,胡塞尔、海德格尔、马丁·布伯、萨特、莱维纳斯都进行了思考与阐述,这其中尤以莱维纳斯的论述更引人注目。莱维纳斯反思了近代西方哲学传统中“整体性”的“同一”传统:无论是主客体的立场,还是存在论的立场,都把自我当作一切认识的源头与中心,自我被确定为“同一”的基础而统摄了一切,这种思维消隐了相异性与多元性。莱维纳斯提出“他者之脸”、“相遇”、“言说”等概念,用以抵抗把他者吸纳进“同一”的哲学传统,用“相异性”超越“整体性”,超越存在论,走向伦理学。我们可以从以莱维纳斯为代表人物的他者哲学中汲取思想营养,追问教学中的占有与压制现象,分析学生主体相异性被遮蔽而造成的教学误解。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他者哲学的立场反思与重构学生的主体性,建立真正理解学生的哲学进路,为教学设计的理念转型提出建议与启示。本文基于他者哲学理论,确认了在主体性的更深层次有一种他者的相异性,他者的相异性拒绝主体性的驯化,因而赋予自我一种伦理的责任:倾听他者的呼唤,而不是将他者统摄于存在的整体性之中。论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分析了教学中的“理解学生”话题,基于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教学设计理念重构的启发性思考。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辨析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从“主体间性”、“同在”等视角阐述“他者”本质的观点,分析了马丁·布伯等人“关系本体论”的他者观点,确认了莱维纳斯从“伦理学”意义上对存在论他者主体性的超越。同时分析了理解的本体论发展脉络。第二部分对理解他者的认识论意义予以分析。在揭示理解他人的历史性、语言性、反思性、他者性等特性基础上,对理解学生的认识论意义予以阐述与澄清。提出理解学生是“敞开自我、朝向他者”,是“生活世界的相遇与交往”,是“亲近与倾听”,是“创生教学的意义”,是“教师自我理解与理解他者的统一”。第三部分从方法论层面分析了理解学生话题。指明了理解他者的方法论路径:“代入他者的生活世界”、“在相遇中朝向他者”、“消解’客体化之物’的匿名性”、“建立爱与责任的关系”。提出了教师理解学生的方法论:“树立尊重学生的伦理态度”、“显现与修正前见”、“捕捉原生与异质的表现”、“构建交往共同体”、“保持对理解的自我反省”。第四部分则是基于前述哲学思考,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教学设计理念重构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