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调节能力是个体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性能力,这种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个体是至关重要的。大量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情绪调节有影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够使子女发展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反之,消极的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子女情绪调节能力更差。对于以往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以下几点局限:(1)关于父母教养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的研究较少,之前的研究表明,父母的积极教养和消极教养对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但随着个体的不断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是否有持续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2)在父母教养方式和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中没有考虑到个体特质的独特作用。感觉加工敏感性(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SPS)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气质特质,代表了个体对于环境的影响(包括教养方式)有不同的敏感性,高敏感性的个体更深入的信息加工能力、更强的共情能力、更容易注意到环境的细微变化,更容易被外部刺激唤醒(E.N.Aron et al.,2012;E.N.Aron&Aron,1997)。(3)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能够在成年早期依然持续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的神经基础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择大学生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行为和神经基础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的影响及感觉加工敏感性的调节作用。研究一采用半开放式访谈的方式对原27项的高敏感性人格量表进行了补充,形成了改编版高敏感性人格量表初始版本,之后对两批样本(共1179人)进行正式施测,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结构方程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形成改编版高敏感性人格量表。该量表共26个项目,包括易于激发性-消极(EOEN),易于激发性-积极(EOE-P),审美敏感性(AES)和低感觉阈限性(LST)四个分维度,且该量表信效度良好。研究二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情绪调节能力以及感觉加工敏感性进行测量,从而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以及感觉加工敏感性是否调节了大学生自我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示:(1)父母消极教养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而父母积极教养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2)大学生的感觉加工敏感性能够显著负向调节父母的积极教养和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低敏感性的个体相较于高敏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积极教养的影响,从而发展出更高的情绪调节能力;(2)对于感觉加工敏感性的分维度而言,易于激发性-消极(EOE-N)和审美敏感性(AES)两个分维度能够显著负向调节父母积极教养和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低敏感性的个体(EOE-N,AES)相较于高敏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父母积极教养的影响,从而发展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易于激发性-积极(EOE-P)、低感觉阈限性(LST)和审美敏感性(AES)三个分维度能够显著负向调节父母消极教养和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高敏感性的个体(EOE-P,LST,AES)比低敏感性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父母消极教养方式的影响,从而有更差的情绪调节能力。研究三采用磁共振技术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的影响及其神经基础,并探索感觉加工敏感性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的情绪调节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首先,本研究收集了大学生和他们父母双方分别填写的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之后大学生被试在磁共振仪器中完成经典的情绪调节任务(Ochsner et al.,2004)。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报告的消极教养能够边缘性的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而大学生报告的积极教养及大学生父母报告的消极教养和积极教养均不能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2)大学生的感觉加工敏感性不能调节大学生和他们父母报告的教养方式和情绪调节能力之前的关系。(3)DLPFC不能中介大学生和他们父母报告的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大学生报告的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父母的积极教养对大学生自我报告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使用情绪调节任务测量情绪调节能力时,只发现大学生报告的消极教养能够边缘性的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DLPFC不能中介大学生和他们父母报告和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在行为层面,大学生的感觉加工敏感性能够调节大学生报告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