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诗中有画”内涵阐述掺杂不清的局面,决定从王维诗歌与相关讨论切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一方面在美学理论上确认“诗中有画”的内在规定性,另一方面在诗歌艺术分析中凸显王维诗歌创作的独到造诣。本文主体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诗中有画”的美学讨论。首先,通过梳理历代对此问题的论述,发现“诗中有画”与“诗可入画”等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其次,将这一命题放入传统言意关系的背景中,发现“诗中”之“画”作为一种具体的“象”,对于“言——意”关系问题的解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中西美学对比中,试图从绘画、诗歌、语言等方面找到诗画关系呈现不同发展态势的原因。第四,分析王维所持画学观念如“取舍惟精”、“凝情取象”等,揭示出其对“诗中有画”的具体影响。本文将“诗中有画”的内涵确定在“直观性”与“美观性”两个方面,由此形成对以绘画手段分析“诗中有画”之传统的修正。第二章,主要从绘画技法方面辨析“诗中有画”的形成因素。本章首先分析了王维诗中人物在构成画面景致中的几种作用,并揭示出王维诗歌通过人物的描绘达到主客体交融为一的效果。然后,从“画面”呈现的效果与主体的创作心态两方面分析了王维诗歌“静”的特色,并揭示出这种“静”与绘画理论的联系。最后,辨析了绘画中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对“诗中有画”形成的不同作用:鲜明亮丽的色彩冲击内在视觉感官,线条与构图使“画面”的视觉呈现更加清晰直观。此外,本章指出移步换景、角度变换等因素在“诗中有画”形成中的作用,在于引导读者关注诗人所定点描绘的事物,或者形成对诗中“画面”静止感或者凝滞感的超越与改造,这些因素主要是“画中有诗”的有效成分。此章还从通感方面进行考察,认为听觉等方面的描写不但不会影响画面感的形成,反而会使“画面”更加逼真地呈现。第三章,从语言艺术方面分析“诗中有画”的成因。本文首先注意到王维诗歌语言风格的自然与简练有利于“诗中有画”的呈现。其次,发现王维诗以名词、形容词与方位词的构成为主,动词运用较少,而且多集中在表现状态的动词如“积”、“凝”、“横”等运用上,并通过具体语言实例“倚”字的解析来探讨特殊词汇对于“诗中有画”的作用。再者,本文注意到情感节奏与剪裁因素亦能够影响诗中“画面”的生成。最后,研究王维诗歌的体裁特色,发现其不但通过对绝句体裁的选择最终实现自身诗歌的发展与突破:从“有迹可循”的妙处到达“绚烂归于平淡”的境界;而且,我们从王维对不同体裁表现内容及手法的运用中,也能够窥视到“诗中有画”产生的不同效果,如从古体的重安排、律诗的整饬到绝句画面的灵动美妙。第四章,深入王维诗中之“画”的内部,区别“画境”、“画意”、“画趣”三种层次类型,认为:“画境”侧重表现具有绘画美观性的客体内容方面;“画意”相对来说则倾向于表现创作主体的立意、情感方面;“画趣”则是画面本身呈现的“生意”——生动活泼的趣味性。第五章,本文注意到以往从绘画技法方面对单个诗句作切片式分析的方法,忽视了“诗中”之“画”毕竟还是诗歌中的“绘画”。因此,本文试图分析这些“画面”对于表现情感的意义,并认为这是情景交融理论中一种更加具体的“情景”结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