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祥子》伊万·金英译本的创造性叛逆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8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表达形式。同样地,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包含着文化之间的传递。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碰撞。《骆驼祥子》是老舍语言艺术成熟期的作品,语言既保留了民间口语的活泼生动,又具有艺术语言的简洁明快。老舍善于准确地运用北京话表现人物、描写事件,使作品具有浓郁的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伊万·金于1945年将《骆驼祥子》翻译出版,该译作《洋车夫》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凭借着对中国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的了解,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创造性叛逆。本论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伊万·金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即归化与异化,误译与省译以及改编与增加。在传达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伊万·金采用了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译文中大多使用了异化。有时异化的使用使得译文缺乏可理解性,但也隐约显现了原语的文化痕迹。一些地方也使用了归化,增强了句子的理解性与可读性,但弱化了文化因素的表达。翻译策略的选用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反映了译者在多大程度上将异域文化呈现给目标语读者。误译现象主要从有意误译和无意误译两方面来探讨。有意误译是译者为达到某种目的,有意造成的对于原作的误译。无意误译主要体现在文化、逻辑以及多义词的理解上,主要是源于译者背景知识的缺乏和理解的偏差。至于译作中出现的省译,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说明和描写方面的省略。说明和描写在原文本中起铺垫和烘托作用,译文中对一些部分进行了删减,减弱了上下文的表达力度。误译尤其是有意误译和省译也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译作中的创造性叛逆也体现在对原作的改编和增添上。受意识形态、读者期待、语言习惯等的影响,译作中有对原文进行的概括,甚至对结尾进行了改写。由于中文是主题突出型语言,重意合,而英文是主语突出型语言,重形合,与原文相比,译文中往往增加了人称和连接词的使用。译者对源文本的改编及增添也体现着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叛逆是译者主体意识的体现,对其的研究可以揭示译作的真正价值。
其他文献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公共管理更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基于此现实,译者对两篇国外的公共管理类论文Network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larship(《公共管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科技英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而科技文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形式。众所周知,严谨性是科技文章的特点,因此科技文的翻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本文是根据笔者翻译的科技文本《无用的慰藉》(Cold Comfort)而写成的翻译项目报告。该书作者是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社科委主席的古德曼·赫内斯。作品探讨了全球气候变
本文为一篇翻译报告,翻译原文是《你耳朵里面的是条鱼吗?》的序言、第一、第二和第三章。作者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维·贝娄斯。该书汇集34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