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脑卒中患者和社区一般居民的卒中认知、卒中后行为选择和卫生服务需求等情况; 2、了解脑卒中患者和社区一般居民的社会支持情况; 3、分析脑卒中患者和社区一般居民的社会支持情况对卒中认知、卒中后行为选择等的影响; 4、了解社区医护人员的脑卒中防治能力(包括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卒中症状的识别和脑卒中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能力等); 5、比较分析脑卒中患者和社区一般居民的卒中认知、卒中后行为选择和卫生服务需求的差异。 在此基础上,总结脑卒中社区防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脑卒中社区防治的策略和建议,为构建脑卒中社区综合防治体系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通过文献分析法、利益相关者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调查问卷的设计,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共咨询专家20人;在广州地区和中山地区分别选取1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及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现场,现场问卷调查收集2015年5月至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资料,同时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共调查脑卒中患者431人,其中广州地区调查脑卒中患者199人,中山地区调查脑卒中患者232人;共调查社区医务人员212人,其中广州地区共调查医务人员102人,中山地区共调查医务人员110人;采用 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并对定量调查资料进行双录入,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拟定好的访谈提纲,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及慢病管理方面的专职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共访谈医务人员6人。 结果: 1、脑卒中患者和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脑卒中患者以男性(55.68%)为主,社区居民则以女性(56.13%)为主;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66.83±11.292岁,社区居民平均年龄为57.65±12.374岁;脑卒中患者的文化程度较低,主要是小学(35.50%)和初中(24.13%)为主,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比患者稍高,以初中(35.07%)、高中/中专(17.22%)为主;脑卒中患者的平均月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1000-2999元(43.85%)和3000-4999元(43.62%),社区居民的平均月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3000-4999元(38.41%)和5000元及以上(30.11%)。 2、社区居民和脑卒中患者的脑卒中相关认知及其影响因素 有44.86%的社区居民不知道脑卒中可以预防,40.40%的居民了解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卒中发生的危险;脑卒中患者中,有40.84%的患者不知道“脑卒中发生过一次后,再次发生的危险更大”,55.68%的患者了解改变生活方式可以降低卒中发生的危险;此外,分别仅有2.60%的居民和9.55%的脑卒中患者知晓本研究所列出的全部8项脑卒中症状。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0.972,95%CI:0.951-0.993)、文化程度(初中:OR=2.621,95%CI:1.406-4.888;高中/中专:OR=3.878,95%CI:1.885-7.980;大专及以上:OR=9.669,95%CI:3.118-29.981)、主观支持情况(OR=1.178,95%CI:1.120-1.240)和社会利用度(OR=1.295,95%CI:1.183-1.418)等因素是社区居民脑卒中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另外,身体自评健康状况(一般,时好时坏:OR=0.243,95%CI:0.115-0.514;不好,影响到日常生活:OR=0.419,95%CI:0.207-0.848)、客观支持情况(OR=1.218,95%CI:1.041-1.427)和社会利用度(OR=1.099,95%CI:1.001-1.208)等因素是脑卒中患者脑卒中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3、社区居民及脑卒中患者获取健康知识的来源和途径 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47.34%)和亲戚/朋友/邻居(39.90%),而来自于社区医生/村医和健康教育活动的分别仅为13.88%和2.11%;脑卒中患者的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60.09%)、亲戚/朋友/邻居(59.40%)和个人经验(53.13%),仅5.10%的患者健康知识来自于社区医生/村医。社区居民的脑卒中知识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邻居(29.49%)、电视(23.17%)和个人经验(19.70%),来源于健康教育活动的仅0.87%,4.11%的居民没有任何来源;脑卒中患者的脑卒中知识主要来源于亲戚/朋友/邻居(56.38%)、电视(53.36%)和个人经验(51.97%),高达14.62%的患者没有任何关于脑卒中知识的来源。 4、社区居民及脑卒中患者首诊机构选择及卒中后行为选择 广州市社区居民(82.49%)选择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作为首诊机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山地区居民(67.07%),选择首诊医疗机构的首要原因是考虑路途较近(76.95%);脑卒中患者的首诊机构主要选择省级医院/医学附属医院(41.07%),选择首诊医疗机构考虑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医术好(72.85%),其中中山地区患者(84.48%)考虑医生技术水平因素的比例显著高于广州市患者(59.30%)。广州市居民选择在脑卒中症状后1个小时内就医的比例(94.42%)显著高于中山地区居民的比例(81.11%),73.98%的社区居民在脑卒中症状出现后会选择救护车入院;中山地区脑卒中患者(71.55%)选择在1个小时之内就医的比例显著高于广州市患者的比例(52.76%),59.40%的患者选择私家车入院,而选择救护车方式入院的患者比例仅有9.51%(中山地区:6.03%;广州市:13.57%)。 5、脑卒中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 社区居民的客观支持评分平均为8.34±1.982分,主观支持评分平均为22.77±4.579分,利用度评分平均为6.75±2.292分,社会支持总分评分平均为37.86±7.170分;与此对应,脑卒中患者的客观支持评分平均为8.40±1.691分,主观支持评分平均为25.69±4.773分,利用度评分平均为6.70±2.635分,社会支持总分评分平均为40.79±6.621分。脑卒中患者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相较与社区居民偏低。 6、社区医务人员的基本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的平均年龄为0.80±7.327岁;学历以大专学历(54.71%)为主;有66.04%的医务人员为初级职称,仅0.94%的医务人员为高级职称,22.64%的人员没有职称;36.79%的医务人员为护理人员,临床医生(17.92%)与全科医生的比例(17.45%)基本一致。有36.32%的医务人员工作年限超过了10年,而在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之前,有23.58%的医务人员从事内科,33.49%的医务人员一直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7、社区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的认知及紧急处置应对意识 仅8.96%的社区医务人员对《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非常熟悉,仍有4.25%的人员没有听说过该指南。有58.02%的社区医务人员知晓溶栓治疗适用的脑卒中类型,48.58%的医务人员知晓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分别有27.83%和43.87%的医务人员知晓Rt-PA静脉溶栓治疗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卒中的时间窗。分别有36.79%和22.64%的社区医务人员参加过心血管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和专门的脑卒中急救学习/培训,仅有8.49%的社区医务人员参加过NIHSS使用的学习/培训。有20.75%的医务人员参加过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项目。 结论: 1、目前珠三角地区无论是社区居民,还是脑卒中患者均对脑卒中的重视程度不够,脑卒中的相关认知较差,主动获取健康知识和脑卒中相关防治知识的意识较差;二者普遍缺乏对脑卒中的紧急救治意识,且在脑卒中发生时的行为选择差异明显。建议根据不同人群的特征和需求重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渠道进行脑卒中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分层次、有侧重地针对不同人群开展系统规范的健康教育,以提高不同人群的脑卒中认知水平和脑卒中的识别、处置能力,进而提高脑卒中的防治效率和效果。 2、社区医务人员不仅缺乏对脑卒中紧急处置应对的意识,更缺乏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主动获取意识,社区医务人员对脑卒中的防治缺乏必要的认知和了解,脑卒中紧急治疗的意识较差。建议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其脑卒中社区综合防治的水平和能力。 3、脑卒中患者所获取的社会支持局限在与其有直接联系的人际群体,凸显了社会支持对脑卒中社区综合防治的重要影响和积极作用。建议针对不同主体的卫生服务需求,建立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单位,双向转诊为链接和纽带,社会支持系统为依托,系统健康教育为核心的脑卒中社区综合防治体系,以提高脑卒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突出脑卒中的早期预警监测,切实提高脑卒中的综合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