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粤西笔记中的广西叙事 ——以《粤西偶记》《粤西纪游》《粤西琐记》为例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63394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粤西历来被中土士人视为畏途,对中土而言是“远方”“蛮荒”“贬谪”的代名词。恶劣的环境、未知的事物、剽悍野蛮的民风,凡此种种构建了恐怖、神秘、又令人惊奇的广西图景。而这个图景是事实与想象交织的产物。这种对广西“蛮荒异域”的认知随着广西的深入开发与治理而渐渐改变,由模糊的想象而趋于清晰并在明清时达到高潮,其中以广西为描述对象的粤西笔记数量较为丰富而研究较少。通过对《粤西偶记》《粤西纪游》《粤西琐记》三种笔记进行研读,将作者的见闻感想及其暗藏的微妙心理一一剖析,还原出士人眼中真实可感的“粤西图景”。这对于今人解读粤西笔记和理解广西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此三种笔记皆为未经点逗注解的原始古籍文献,以古典文献法和文本细读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式。研读“粤西”和士人的记述时,考虑到时代背景、作者的文化背景及其相对于粤西的异质性,以及作者个人的主体性因素,尤其士人心中可能的情感“偏见”与认知误差、其所共有的“好奇”心态与各不相同的个人遭际。笔记内容主要涵盖气候与地理、古迹与神怪异闻、民俗与风物、文教与治安四个方面,三位作者以此建立了各自心中的“广西图景”,原本模糊、神秘与恐怖的广西渐渐清晰可感。通过解构笔记而获得这种图景,而这种解构的过程也伴随着对“广西图景”的再建构。通过对这三种粤西笔记的研究得出结论:清代粤西笔记作者以一种好奇的异乡人的客位视角看广西,又因其官宦身份而带有主位态度。其对于广西的记述整体上较为纪实,其中的神异虚幻色彩随着时代的推进而淡化;作者在基本客观的态度下将自己的个人遭际与感受融入其中,因而呈现出差异性。这种解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建构过程,其中也融入了研究者个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
其他文献
对于大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是其获取信息及相关国外学术文献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英语阅读也可以直接影响其他英语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阅读在大学英语四六级中占有较大的分值比重。因此,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考试,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途径之一。在教学当中,英语阅读也同样被视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广受关注。但是在如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阅读课堂效率不尽人意,学生
对外汉语教材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极其关注和重视的方面,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对外汉语对教材中的人物设计。对外汉语教材尤其是初中级汉语教材多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示课文内容,教材中的人物设计不仅关系到不同国家人物形象的塑造、跨文化的交际,还关系到中华文化的传播。所以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人物设计这一环对汉语教材编写尤为重要。本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对四套对外汉语教材里的人物设计进行考察,首先从
隶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是中国古今文字发展的分水岭,它是对古文字的告别,今文字的开篇,也是书法五体中的一种重要的书体,可以说隶书为行书、楷书、草书书体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新境界。简略看隶书发展的脉络,它萌芽于战国时期,在秦代有所发展,兴盛于两汉时期,汉以后,隶书的发展进入衰微期,虽在唐代有所发展,但在其他时代几乎成为绝学,直到清代才得到复兴。当代书法是一个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力亲为,深入贫困地区调研,多次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观点,对脱贫攻坚战作出符合实际的战略部署。随着党中央扶贫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扶贫资金向基层倾斜,再加上扶贫对象量大面广,涉及的资金使用环节多,基
艺术的精髓是自由、想象力和创造性,是自然与人、规则与自由、审美与理性的统一体。艺术创作始于对事物的观察,是关于创作者记录其认知世界的行为,艺术作品是创作者通过感知客观世界自我内化后的产物。作品与作者之间的镜像关系使作者在审视自己的作品时,作品也在“反审视”着作者,作品是独立存在的,与作者之间产生着“磁场效应”。本文采取记录的形式,阐述自我创作的过程,即从最初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到最终呈现出的一个创作结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为基础,所含内容为笔者在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和西南大区赛上的现场口译情况。本文的案例分析材料为笔者在第六届全国口译大赛三次晋级赛上的汉英口译材料以及笔者相应的笔记截图和译语录音。据此,笔者将对在参赛过程中出现的源语信息转换不完整以及译语概念不清晰等相关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就相应的解决与提升措施进行分析。在本次的口译竞赛当中,信息传递不完整和译语表
2007年,形成性评价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CMoE,2007)为载体,正式进入中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领域。该政策的引入改变了风靡全国三十年且影响大而深远的、典型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试在我国大学英语教育评价领域独统江山的局面,而形成性评价则在十年间逐步演化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过程评价”(Process Assessment),对大学英语课堂和英语教育产生着影响。本文将着重研究“过程评价”对大学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衣食住行始终是中国民生之根本,而中国陶瓷也将这一规律在陶瓷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其中“住”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因而建筑元素在陶瓷的装饰纹饰中有着大量的体现,并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呈现在陶瓷器物上,并逐渐衍化为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徽派建筑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我国的徽派建筑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在陶瓷的发展过程中也因合理、适度地提取并挖掘其中的形态元素,构建出具有地域装
本文为一篇非正式演讲交替传译实践报告。非正式演讲交替传译发生的场合多为非正式场合,演讲内容口语化。脱离语言外壳理论在口译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脱离语言外壳理论指导下的非正式演讲交替传译实践活动对口译者的实践极具参考价值。本文以光亚学校家庭教育演讲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以脱离语言外壳理论为视角,结合笔者口译实践,总结出非正式演讲英汉交替传译时影响译者翻译质量的因素,并提出非正式演讲口译中有效脱离语言
城市化的发展引发了包括噪音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水资源污染与短缺、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等在内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城市内的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等来缓解城市气候效应、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等。因此研究快速发展中城市的植被面积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北京市的六个市辖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城市森林覆盖变化的研究。本文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研究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