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步突显出来。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从哲学层面上探讨这一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点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回归成为一种必然。那么,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人类到底应该以怎样一种态度去面对自然?马克思思想的引入,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个指导的意义何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当前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绵薄之力。
  本文分三部分阐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第一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出发,重点分分析了马克思所生活年代工业革命对思想潮流的影响,这一阶段中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也加剧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尤其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攫取来获得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更是加剧了这一矛盾。这一阶段中,人类已经通过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了解到自然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二章,重点论述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在马克思生态思想中,重点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现实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来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最终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是人存在的前提,实践是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中介,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思考为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思想指导。
  第三章,重点阐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在长时间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认识到,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对当代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生态问题成为全人类都无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环境危机问题的解决途径,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前提先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才能够保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工作的顺利展开。
  总而言之,通过大量的实践行为为作基础,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们当代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而投资的基础则是融资,企业融资是企业运行的重中之重,弥补内外部融资成本之间的差异,即如何有效的进行低成本融资成为了每个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资本市场遭受重创,资金供给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外部融资的成本逐步攀升,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而抑制企业和经济发展。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企业融资约束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通过研究企业融资约束的成因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中指出,我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创新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研发活动是我国从“中国制造”发展成为“中国创造”的动力源泉。然而,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各类研发活动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的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还是相对较弱,企业的研发投入仍然不足。企业如何在经济结构转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也面临着更加多元化与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间的资本流动也越发频繁;同时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环境也受到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汇率与股价的波动呈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行业分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构建VAR模型结合DCC-GARCH模型,分别从均值溢出与波动溢出两个方面,
学位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整个世界背负着众多的冲突。联合国、欧盟以及像美国、中国这样的大国已经提出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这个议题。但是要达到这个共同的目标,就意味这这些机构或大国之间的分析。讨论到解决冲突的追索权,是通过干预和向交战双方提供援助还是通过干预,这让作者提出一个新的议程。  本文的目的是了解中国对联合国维和政策模式的变化,从尊重不干涉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到成为全球的重要决策者。本文的议
随着世界的转型,国家间互动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冷战的结束带来了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变化(单极秩序)。中国在亚洲崛起的同时,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和霸权国。这种发展和变化即使没有使美中两国在体系中以一种更具协作性的方式互动,也至少密切了美中两国的关系,以便保证国际秩序的和平与稳定。美中两国的接近是通过以合作的方式打击核扩散与核技术转让、遏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禁止毒品走私的努力达成的。在接近与
1990年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教授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后,引起了国际关系研究者的兴趣。次年,这个概念便进入中国学者的研究视野。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2005年以前国内学者对它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但之后形成了一种研究热潮。这个热潮是由中国经济总量在国际排名的迅速上升、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增大、中国人民对国家前途的自信与期待以及中国领导人对国家软实力的强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由此,软实力
学位
立足于自由和民主关系的视角,回答能否以自由看待民主、怎样以自由看待民主这两大问题,是本文的宗旨。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找到自由和民主在价值逻辑上的相关性;第二部分,论证民主在实践过程中对自由的依存性。通过这两部分的论述,回答“能否以自由看待民主”的问题。第三部分,考察民主在实践方式上和自由的疏离性,这为回答如何以自由看待民主,使自由和民主之间能够达成“应然”的关系提供借鉴。结论部分回答应该怎
学位
白鲁恂是政治文化研究领域心理文化诠释学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了西方学者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分析。以呈现和解析白鲁恂的心理文化分析路径为目的,本文以历史主义方法从平面与纵深两个角度展开如下问题的讨论:1)白鲁恂为什么对政治文化乃至于中国政治文化产生兴趣,哪些因素影响了白鲁恂政治文化研究方法的取向?2)白鲁恂如何运用心理文化分析法研究中国政治文化?3)从白鲁恂关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心理文化解释中,怎样
学位
本文基于政治参与视角,依据政治参与、社会冲突和社会治理的基本理论,结合实际案例,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性质、特点及其治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基于全球化、网络化、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时代背景,通过对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分析,理清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所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历来都是一个难题,对其研究现状的评述,可以
学位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国家是具有身份和利益的实体,并且一国的国家利益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由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身份定位所形成。国家身份决定国家利益的界定,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行为。纵观今日世界,全球化的浩浩潮流奔腾不息,国家间的交往互动日趋频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早己形成。国家身份作为一种深层次的观念因素,对国家利益和国家行为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深远。可以说,国家身份是理解国家利益和行为的一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