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德育是“教育回归生活”理念在道德领域的最新体现,它提倡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道德知识是承载或表征主体际价值关系的符号,不仅包括公共道德知识,也包括个体道德知识;不仅包括道德意识,也包括日常的道德行为方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传统德育课堂教学认为道德知识具有客观、普遍等特性,学生的课堂学习即是对可供掌握的、外在的、抽象知识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生活德育理论下的道德知识是实践型道德知识,具有主观性、控制性、情境性和生成性特征。实践型道德知识教学既还原了道德知识的实践本质,也关注了其过程意义,更赋予了道德知识以超越性品质。生活德育理论下的中小学道德知识教学从理论、路径、依据、平台四方面发生转向,使得中小学道德知识的教学机制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而言,这一机制包括两个转化环节和四个具体教学流程。其道德知识教学的转化环节包括:认知型道德知识转化为实践型道德知识环节和实践型道德知识转化为个体道德知识环节。其中前一转化环节借助于情境细化,将具有普遍适用特性的道德知识细化为具有情境适应特性的道德知识;后一转化环节借助于个人内化,通过课堂对话,赋予个体以体验和反思。其道德知识的教学流程为:首先,划定知识适用情境,将认知型道德知识细化为实践型道德知识;其次,将实践型道德知识与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融合;再次,对话融合后的生活冲突事件,生成道德分寸;最后,以动态的道德境界审视生活事件,生成道德智慧。以之审视现行的德育课堂教学,其存在着认知型道德知识体系的非情境化解读,典型意义生活事件的非冲突性体验、非分寸化把握,个人道德知识获取的非境界化指引等问题。为此,以道德知识的情境化教学、道德知识的冲突性教学、道德知识的反思性教学以及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的合一化教学为德育课堂教学的策略,则能使课堂教学有效回归生活,并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