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电视媒介深刻体现了“视觉领域的社会建构”和“社会领域的视觉建构”这一二元结构关系。电视媒介对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的呈现也深蕴着社会与媒介之间的双向建构与交互影响。新疆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安全屏障,是“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同时又面临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威胁,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中均处于重要地位。作为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统合性图景及内部、外部公众对该地域的感知与评判,新疆形象也直接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媒介深刻体现了“视觉领域的社会建构”和“社会领域的视觉建构”这一二元结构关系。电视媒介对于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新疆的呈现也深蕴着社会与媒介之间的双向建构与交互影响。新疆既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安全屏障,是“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同时又面临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威胁,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战略中均处于重要地位。作为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统合性图景及内部、外部公众对该地域的感知与评判,新疆形象也直接关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国家安全及我国对外的国家形象。由此,新疆形象研究成为现实置于我们面前的一个越来越紧迫的课题。对于新疆形象的呈现,主流电视媒体无疑有着绝对优势和广泛影响,而电视媒体中的重要载体之一——电视剧作为能撼动小说、电影地位的大众艺术,具有典型的普及性。本文选择新世纪以来主流媒体中的新疆题材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叙事中发掘剧中的新疆文化景观,丰富和完善边疆形象研究及相关题材的电视剧研究,并提出优化建议。有中国当代“第一叙事艺术”之称的电视剧,本质上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叙事是其核心的艺术形态,所以本文从叙事的角度首先进行探索。电视剧叙事勾勒了一张深入人心的新疆“地图”,它通过叙事题材、叙事策略、叙事风格等把特定的新疆印象深深埋进了人们的意识深处。论文则从叙事的题材聚焦、母题抽取与叙事风格入手,考察了主流媒体上的新疆题材电视剧都讲了什么故事、这些故事涉及哪些经久不衰的人类共同话题与心理结构,以及是用什么样的基调、角度和风格来呈现这些故事的。这些“书写”的规律直接决定了景观生产的基调与特质。而无论是“书写”的规律还是叙事的风格,必须放置到一个更大的社会环境和政治领域中进行理解——权力生产话语,话语为权力带来合法性,话语的规则由其背后的权力及话语目的决定,所以接下来,则从话语-权力的角度切入建构出“剧中新疆”的不同层面及其深层意义。最后,对于未来的电视剧创作如何优化新疆文化景观提出相关建议。论文包含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选题的缘起,针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并从中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阐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从叙事题材层面进行详细分析,从剧作给予观众的“画框”开始,揭开“剧中新疆”的轮廓与框架。新疆题材主流电视剧的叙事题材主要包括艰苦卓绝的“建设叙事”、新生与解放的“革命叙事”、回归与融合的“古代叙事”、铁血与信念的“军旅叙事”、青春与情感的“都市叙事”及侠义与传奇的“武侠叙事”等。第三部分从叙事母题的角度分析剧作的叙事策略与意图。借由经典的文学母题“受难与拯救”、“成长与追寻”、“家园与回归”、“多元与融合”,分析了电视剧作如何巧妙地将叙事指向主流意识形态需要向观众传输的解放、建设、认同与和谐等主题,这些主题同时也是新疆文化景观的核心结构。第四部分从叙事风格视角进行论述。特定的风格、基调与美学色彩对剧中新疆的建构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些剧作呈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与主旋律基色,在现实主义叙事中加入了一定的市场化技法,在美学上坚持了史诗化风格,同时呈现出地域性奇观。新疆文化景观的“色彩”也由此而奠定。第五部分则从话语-权力的角度“解码”剧作中的新疆文化景观。主要包括苦地-新域(政治与经济双重视角下的“边疆”巨变)、精神圣地(英雄主义、理想主义下的“红色”边疆)、民族大同(多元一体、不分彼此的共同人性与人类情感)、诗性桃源(乌托邦时空与理想家园)、狂野奇域(奇观之地与来自边缘的警醒)。这些景观交织着不同文化话语的博弈与交织。第六部分针对当前主流电视剧中新疆文化景观的局限与不足,提出话语的平衡、时间的兼顾、空间的协调、“多元一体”的统一以及传播技法的提升等策略,旨在提升新疆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水平,塑造出更加立体、全面的新疆形象,以充分利用新疆文化中的“红色”政治文化、“绿色”生态文化、“金色”的历史与艺术、“黄色”的怀旧文化,同时引入科技文化、时尚文化与生活文化等,描绘出异彩纷呈又与时俱进的新疆文化景观,从而更好地完成国家与社会、中心与边缘的政治、经济及文化诉求。主流电视剧在推进民族团结、边疆安全、和谐与发展上有责无旁贷的使命,立体地探析当前电视剧已经建构出的新疆形象,才能够为未来的创作实践确定更为精准的方向,从而让电视剧成为助力边疆治理与发展的更为强劲而有效的力量。
其他文献
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联合国的成立,人权国际化的进程开始正式起步,人权议题逐步走进了国际社会的视野之中,成为了重要的国际议题之一,而国际人权规范正朝着全面化、合理化、包容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这些规范发展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作为国际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以及推动国际人权规范建设中则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以往关于国际人权规范建设的研究,多呈现出碎片化特点,且具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关于
土地利用是最能直接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内容、社会结构及变化程度等的人类活动。清水江流域的锦屏、天柱县地处西南边隅,因受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时期,都应属一个较为特殊的区域。本文以清水江流域的锦屏、天柱县地权、林权流转中心,对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进行探究,旨在更为深入地理解本时段清水江流域土地利用中的地权、林权市场与资源配置等相关内容。在清代,清水江流域的耕地占有形态主要分为,屯
盧若騰(1600—1664),字閑之,號牧洲,又號留庵。明福建同安浯洲(今金門縣)人,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南明唐王朝巡撫溫、處、寧、台四地。唐王敗,退居浯洲,從鄭成功反清復明;與魯王麾下諸文士酬唱。鄭成功渡台,盧若騰至澎湖,病卒。有《留庵詩文集》等。清浯洲林樹梅得《留庵詩文集》十五卷,近數十年來兩岸出版物最多僅存十二卷。福建省圖書館藏盧若騰孫盧勗吾鈔本,存第十三至第十五卷,在校勘方面具有重
农村贫困状况是由自然环境、制度、人力资本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和薄弱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造成了农村贫困人口多、分布广的基本格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提出:“改善贫困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及基础教育、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解决饮水安全、提高通车率、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本文基于形态特征和部分DNA条形码证据对我国云贵高原跳蛛科蜘蛛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前言部分对跳蛛科的研究简史及现状、分类特征、分类地位及分类系统、研究方法以及云贵高原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各论部分记录了云贵高原62属157种跳蛛,包括新属2个、中国新纪录属4个、新种32种、单性补充种10种、中国新纪录种3种;并基于检视标本及对比跳蛛鉴别特征图,提出了6个新组合和6组异名。新属包括:华胞蛛属China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实现程序法治和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庭审实质化是实现审判中心的基本方式,所有的证据都必须在法庭上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鉴定意见作为一种诉讼证据,本质上属于言词证据,却又不同于当事人陈述、证人证言和口供;作为一种具有科学属性的证据,又不同于物证、书证一样的客观存在。我国对于鉴定意见的质证一直进行着相关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学界也一直在进行
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在转型背景下开启了独立建国之路。独立至今的30年间,乌克兰的社会转型与国家建构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先后爆发了“颜色革命”、乌克兰危机。以乌克兰为案例,探讨社会转型与国家建构关系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乌克兰的转型是以西方民主制度为模板多维度的转型,在政治维度,转型的目标是建立代议民主制度;经济维度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社会维度是推动国内公民社会的发展
仔猪在断奶阶段采食量降低、肠道功能紊乱,易发生腹泻致使其生长性能下降,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的生产效益。抗生素可缓解以上症状,但是抗生素的滥用对畜禽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存在一系列不利影响。随着各国在饲粮中禁抗措施的实施,寻找替代抗生素的产品、制定不妨碍动物生长性能的替抗策略已成为动物营养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单宁酸是一种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多种天然活性的植物多酚,被认为是潜在的抗生素替代物。然而单宁酸适
作为全球最具战略意义的商品,原油被称为“能源之王”,且兼具商品、金融以及政治三重属性,是许多经济体的生命支柱,对各行各业都存在巨大影响。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油价变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价格大起大落,波动性显著增加,其波动显然无法再用传统的供需关系等影响因素来解读。原油价格的金融化特征日趋显现,而原油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其在金融化中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独特的性质。原油金融的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清水秀、天蓝海碧,自然风光旖旎、文化底蕴深厚、气候舒适宜人,是一个宜居、宜养、宜游的福地。然而,美好河山中也有"养不好一方人"的地方,或深山老林、交通闭塞,或地质复杂、生态脆弱……"穷",对于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来说,就像是宿命,难以逃脱。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易地扶贫搬迁,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的考题,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浩大工程,更是人类向贫困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