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金属配位催化苯并咪唑基甲胺的原位反应过程及机理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c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配位催化导向的水热或溶剂热原位配体反应,作为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已被广泛关注。这类反应常用于发现新的有机反应类型,阐明反应机理,以及合成那些用传统方法无法直接获得的新型化合物,是配位化学和有机合成化学的新桥梁。化学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是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反应的进行方式,X-射线晶体学和电喷雾质谱(ESI-MS)技术的结合为研究复杂体系的过程及机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发现新的水热或溶剂热原位金属/配体反应,跟踪和研究其组装过程和反应机理将有助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本论文主要以(1-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甲胺(L1)为前体,在乙腈溶剂热条件下,利用Mn(II)、Fe(III)、Co(II)和Cu(II)等3d过渡金属离子配位催化诱导发生原位配体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氮杂环配合物。结合晶体学和ESI-MS技术对其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和研究,并提出了合理的反应机理。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前言,首先介绍了原位反应的研究背景和现状;然后介绍了质谱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以简单配体L1为有机前体,在120℃乙腈溶剂热条件下,经Co Cl2·6H2O催化,合成了含2,3,5,6-四(1-甲基-2-氨甲基苯并咪唑)吡嗪(L4)的{[Co2(L4)Cl4]·2CH3CN}(化合物1)和含1-甲基-N-(1-甲基-1H-苯并[d]咪唑-2-羰基)-1H-苯并[d]咪唑-2-甲酰胺(HL2O)的{[Co1.5(L2O)Cl2]n}(化合物2),反应后母液通过室温挥发得到含1-甲基-1H-苯并[d]咪唑-2-甲酰胺(H2L1O)的{[Co(L1)2(L1O)]·2H2O·2Cl]}(化合物3),在时间依赖的反应过程跟踪中又获得了反应中间体[Co(L1)2(H2O)Co Cl4](化合物4)。利用晶体学和ESI-MS技术对起始原料到产物,以及中间体到产物的两组溶剂热反应过程进行了跟踪和研究,经解析出现了[Co(L1)2]2+(190.56)、[Co(L1-2H)2(H2O)]2+(197.55)、[H(L1O)]+(176.08)、[Co(L4)(H2O)2]+(695.20)和[Co(L2O)]+(723.16)等关键质谱片段,根据固/液结构信息相关性,提出了可能的反应历程和机制:[Co(II)+L1]→[Co(L1)2]→[Co(L1-2H)2]→[Co(L2)]→[Co2(L4)]和[Co(L2O)]。其中,[Co(L2O)]还可能来源于[Co(II)+L1]→[Co(L1)2]→[Co(L1O)2]→[Co(L2O)],L2=(E)-1-(1-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N-(1-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亚甲基)甲胺。原料在室温下的反应过程跟踪和Co(II)是否参与的控制实验表明,在室温下[Co(L1)2]→[Co(L1-2H)2]的转化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金属离子参与并给予一定的热能时才能驱动这一步骤。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验证反应机理的合理性以及普适性,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利用同类配体(1,5-二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甲胺(L1’),合成了含2,3,5,6-四(1,5-二甲基-1H-苯并[d]咪唑-2-基)吡嗪(L4’)的[Co2(L4’)Cl4](化合物5)。对比Co(II)配位催化合成化合物1和5的两组原位配体反应,发现其组装过程一致,证明了上述反应机理的合理性。此外,化合物1和5在水的刺激下可以去除Co Cl2,进而释放出新型含氮有机杂环化合物L4和L4’。初步探索显示,这类含氮杂环化合物可能在发光领域存在潜在的应用。第三章主要讲述了3d过渡金属离子Mn(II)、Fe(III)和Cu(II)配位催化L1的原位配体反应。在溶剂热条件下,Mn(II)催化合成了[Mn2(L1)2Cl4](化合物6)、[Mn2(L3)2Cl2](化合物7)和{[Mn2(L4)Br4]·2CH3CN}(化合物8);Fe(III)催化合成了{[Fe2(L4)Cl4]·2CH3CN}(化合物9)和[Fe2(L3)2Cl2](化合物10);Cu(II)催化合成了{[Cu2(L4)Cl4]n}(化合物11)和{[Cu3(L3)2Cl4]·CH3CN}(化合物12),HL3=2,4,5-三(1-甲基苯并咪唑)咪唑。研究发现,在Mn(II)、Fe(III)、Co(II)和Cu(II)的催化下,都能获得[M2(L4)]型的配合物。因此,本章结合晶体学和ESI-MS技术,研究不同3d过渡金属离子对同类原位配体反应的催化差异和催化活性大小。由于溶剂热条件反应相对剧烈,反应中间体较难捕捉,导致不同金属离子的催化活性大小难以较好区分。因此,合理设计了室温下的控制实验,利用ESI-MS技术对其进行了实时的过程跟踪和对比,重点关注含L4的质谱峰。经分析发现Mn(II)体系中首先出现了[Mn(L4)(H2O)2)]+(691.21)片段;其次在Fe(III)体系中出现了[H(L4)(H2O)]+(619.27)片段;最后在Cu(II)体系中出现了[H(L4)(H2O)]+(619.27)和[Cu(L4)(H2O)]+(681.19)片段;而在Co(II)体系中并未发现含L4的质谱峰。因此,不同3d过渡金属离子催化同类原位配体反应的活性大小为Mn(II)>Fe(III)>Cu(II)>Co(II)。此外,从室温下各催化体系的母液质谱中获得了一些明显的关键质谱片段,如[M(L1)2]、[M(L1-2H)2]、[M(L2)]、[M(L3)]和[M(L4)]等组分,通过对比、互补溶剂热条件下得到的单晶结构和质谱片段,分析了造成催化活性差异的原因。对Mn(II)、Cu(II)和Co(II)而言,经历了如下的反应过程:[M(II)+L1]→[M(L1)2]→[M(L1-2H)2]→[M(L2)]→[M(L4)]。而对于Fe(III)而言,其先将L1催化氧化成1-甲基-1H-苯并[d]咪唑-2-甲醛(LO),LO再与L1反应生成双苯并咪唑型席夫碱L2,继而发生碳-碳偶联反应形成L4,即经历如下过程:[Fe(III)+L1]→[Fe(L1)2]→[Fe(LO)2]→[Fe(L2)]→[Fe(L4)]。此外,这些反应中获得的副产物也存在差异,如{[Co1.5(L2O)Cl2]n}、[Mn2(L3)2Cl2]、[Fe2(L3)2Cl2]和{[Cu3(L3)2Cl4]·CH3CN},它们的形成间接证明了反应所经历的路径,有助于提出合理的反应机理。
其他文献
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学科大概念”一词,新课标引入大概念,有利于促进内容的结构化与知识的系统性.以大概念为核心的课程设计能够把学习内容、核心素养合为一体,形成数学课程的整体规划,这在教学实践中是极为重要的.新课标没有明确“学科大概念”的定义,也没有明确如何用大概念来组织教学内容,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虽然一线教师对大概念的教学研究较多,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幅增长,虽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坚持基础,但也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在“十四五”时期提出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发展战略,着力调整能源结构,这将使能源相关行业对板式换热器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也为板式换热器企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家在节能环保领域全球领先的丹麦企业,D公司长期关注清洁技术,始终
芯片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元件,随着消费者对电子产品需求的增长,能降低芯片制造成本的晶圆级封装成为制造现代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然而,晶圆在经历热固化、热回流等过程后易在内部积累较大的应力,宏观上表现为晶圆翘曲,严重的晶圆翘曲变形会带来界面分层、焊点断裂、裂片等诸多影响电子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问题。针对晶圆在封装工艺中的翘曲测量问题,本文采用高精度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开展晶圆翘曲变形监测研究,
本文正文主要分为八个部分:绪言、第一章“‘未过门夫死回与财钱一半’案例”、第二章“‘禁回回抹杀羊做速纳’案例”、第三章“‘乱言平民作歹’和‘番禺县官保放窃贼’案”、第四章“《元典章》中两则有关回回官员的案例”。正文之后是附录“元‘回回哈的司’再探”、小结和参考文献。绪言。首先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政权,在其疆域内,生活着蒙古人、汉人、回回人等诸多民族,
翼型(Airfoil)是空气动力学中的经典结构,其特有的绕流形态能显著降低流动损失,因而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换热领域。本课题着力于将翼型结构应用于不同场景的换热器通道设计,通过综合的换热-压降性能评估和局部换热机制分析,深入探讨了翼型结构在换热器通道中对强化换热和流动损失的影响机制,考察了翼型结构的几何设计参数以及排布方式对其综合性能的影响。课题首先研究了一种应用于翅片管式换热器强化换热的翼型结构
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今最广泛使用的化学电源,其具有体积能量密度和质量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环境友好,安全性能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发展的需求,使得锂离子电池需要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其中负极材料对其性能的影响较大,现在主流的商业化石墨负极材料主要为石墨,但其372 m Ah g-1的质量比容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了,但由于石墨的价格优惠,循环性能好,仍为负极材料的首选,因此我们要寻求改性方法,使其
p53失活是肺癌治疗无效和耐药性产生的常见诱因,使得基于重构p53抗癌功能作为肺癌治疗策略成为可能。但研究发现基于重构p53抗癌功能的治疗策略在细胞水平研究非常有效,但在人体或动物水平收效甚微,原因是p53抗癌功能不能有效的被激活。p53抗癌功能与其磷酸化位点有关,之前研究结果表明S15位点的磷酸化在p53抗癌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发现S392位点的磷酸化与重构p53抗癌功能密切相关。这两个
近几年,随着各个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配位化学发展迅速,逐渐向功能配位化合物方向发展。过渡金属和三氮唑配体的自组装晶体工程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在此背景影响下,许多依靠共价键,氢键,π-π堆积及其它作用力形成的配合物也相继被报道。自从出现了在溶剂热条件下第一例原位反应的报道,作为配合物合成方法之一的溶剂热法受到许多科学家的追捧。这种合成方法被相继用于新型配位化合物的合成、新有机反应的发
喹啉(Quinoline)也叫做氮杂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含氮杂环,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抗菌、消炎、抗HIV、抗结核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在药物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药理活性研究,一直受到有机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4-氨基喹啉-3-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综述了喹啉化合物特别是4位取代喹啉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本文以独特的蒽腙类抗肿瘤药物-比生群作为结构基础,将蒽腙侧链的药效团改为吡嗪,合成出了两种新型吡嗪蒽腙类衍生物;并以其为配体合成了7种新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喷雾质谱、核磁共振、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对配体及其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细胞水平上,运用MTT法对合成出的9种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在分子水平上,通过荧光光谱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对化合物与DNA、拓扑异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