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MD)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精神障碍。虽然抑郁症可以得到有效治疗,但很多潜在的患者隐瞒症状,不愿意寻求治疗。病耻感(stigma,或译为“污名”)本用来指群体对具有某种特质的个体产生的歧视反应,后很多学者对其概念进行了扩展研究,涉及面较广。在医学领域主要指人们因疾病而产生的负性认知、行为方式以及情绪体验。近些年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关于病耻感的研究,主要涉及艾滋病、精神疾病、肥胖、同性恋、吸毒酗酒、贫穷等。我国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精神分裂症和艾滋病为主要方向的疾病病耻感。实际上抑郁症患者同样也面临病耻感所带来的问题,但是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现阶段研究表明,精神疾病的漏诊和治疗不足导致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治疗率的严重不匹配,而病耻感正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病耻感也不利于医疗卫生的发展和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我国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和影响因素,为抑郁症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的描述性研究,对在南京某两所医院的共110名住院抑郁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拟使用自行编制的一般资料问卷了解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抑郁症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了解患者的疾病程度,使用Link病耻感量表了解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水平,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SR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Rosenberg 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等来了解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功能。探索人口学因素、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通过SPSS19.0进行描述性分析、F检验、t检验、事后多重比较、多重逐步回归、中介效应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住院抑郁症患者普遍具有病耻感,其病耻感在保密、教育、挑战、误解等方面表现程度突出,在贬低歧视感知、退縮、分离和不同/羞耻等维度表现不强烈。(2)性别、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宗教信仰影响住院抑郁症患者的病耻感。女性抑郁症患者水平较男性高。抑郁症患者病耻感随这文化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且大专及本科学历者病耻感水平最高,初中及以下学历者病耻感最低。中等收入的患者病耻感水平最低,低收入和高收入的患者病耻感依次更高。有信仰的高学历抑郁症患者较无信仰的高学历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水平高。(3)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自尊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程度、消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4)社会支持、自尊、应对方式均影响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且自尊在社会支持和病耻感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消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病耻感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自尊与消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病耻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